乡村处处放光明

二十年前,高中毕业的葛联敏在溧阳小县城,小打小闹地开了一家茶叶店,可谁也没想到,二十年后,葛联敏已经拥有5000多亩“天目云露”品牌白茶种植基地,年产值超亿元,他也成为当地茶农中“中国制茶大师”称号的唯一获得者。在江苏南京省会城市热闹繁华的新街口、车水马龙的高铁站等地,处处都有“天目云露”茶叶品牌的广告。

问起葛联敏的创业经验,他总是一句话:“做大制茶这个产业,需要两个品牌来支撑!”
“供电企业的品牌传播口号叫‘你用电,我用心’,我们溧阳茶企也有个品牌口号叫‘用心制茶,振兴乡村’,供电为民为企服务,我们带动农民致富,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农业种植的未来一定前景广阔!”葛联敏谈起用电与制茶的关系,就有说不完的话。
在江苏溧阳的天目湖畔,伍员山麓,这里群山环绕,水汽氤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气候,特别适合农副作物的栽培。在这里栽种的天目湖白茶,茶叶片片滋润饱满,滑厚清香,加工成型色泽绿润,透显金黄,冲泡后汤色鹅黄,鲜爽醇厚,甘而生津,因此天目湖白茶也屡获行业大奖。

但是,也正因为山区独特的地形地貌,给配电网建设带来了阻碍。而茶农家庭作坊式的小投入、小产出经营模式,又无力承担用电线路的投资。因为缺电,制茶设备用不起来,满山的宝贝却成了茶农满腹的心事。

“手工制茶成为历史了,现在杀青机、理料机、烘焙机这些制茶设备,大大提高了制茶效率,但是这些设备运行时,对时间和温度控制的要求非常高”说起机器制茶,葛联敏头头是道,“制茶起码要三台机器,杀青机30千瓦,产生380—420度的高温将茶叶杀青,但时间必须控制在50—55秒之内;理料机11.5千瓦,产生280度的高温,在30分钟的时间里,将茶叶理顺、成型;烘焙机9.7千瓦,在110度的温度下保温20分钟,这道工序是将茶叶烘干、提香。这些设备加起来50多千瓦,如果一个环节没有控制好,整个茶叶可就真‘泡汤’了。用电没有保障,机器制茶,我想都不敢想!”
溧阳茶叶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而全年最佳的采摘期在清明节前后的8天时间里,当天采摘,当天加工,因此机器制茶的用电负荷也集中在这8天时间里,大家都在“抢”电用。

前两年葛联敏联合17户茶农,成立茶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茶农入股种植,葛联敏统一加工销售,大家分红。这种新型农业合作社形式,既避免了茶农各自投资制茶设备的资源浪费,又提高了专业化水平,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葛联敏说:“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供电公司率先注意到了农村用电负荷的变化,推行了城乡一体化改革,城乡配农网统一规划建设,光是我们合作社,就新增了两台400千伏安的变压器,茶场之间的低压线路也升级改造,解决了我们茶农的后顾之忧。”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节后,大城市里的茶商纷纷涌向溧阳天目湖,抢购第一批春茶。现在,葛联敏给合作社的茶叶品牌注册了商标,提高了品牌知名度,更受到茶商的青睐。

在溧阳天目湖的另一边,有瓜果种植传统的毛尖村,面朝湖泊,背靠龙蟠山、功德山、大明山,地形与无锡阳山极其相似。
目前,毛尖村的几大果农手里已经握有“毛尖花红”“毛尖沙红”等几个瓜果品牌,有的还在申请地理标志。村民徐勤保不但栽种了50亩沙红桃,前两年,他还开垦出50亩山地,引进的水蜜桃品种,今年也开花结果了。他说,他要成为培育有天目湖地方口味水蜜桃新品种的第一人,创造水蜜桃的天目湖品牌!
沙红桃属于“硬肉果”,久贮耐运,而水蜜桃属于“软肉果”,如果没有冷库,隔天就会腐烂变质。今年,徐勤保新建了一座20平米的冷库,供电部门的装表人员赶在端午节前夕,为冷库通上了电。
而这次申请用电,没有让徐勤保费心。

毛尖村位于山区水库旁,离最近的供电营业厅有30公里,如果按正常申请用电装表的流程,递交用电申请、交纳装表材料费、签订供用电合同各跑一趟,徐勤保要跑3趟,来回要跑180公里。
但是,供电公司推出了为群众办实事的“最多跑一趟”便民措施,除了需要接触现金的资费业务,其它流程全部由供电部门的台区经理“跑腿”。徐勤保为冷库申请三相用电,也就跑了一趟。他说:“群众一心致富,供电用心服务,我们的共同目标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农民的品牌也一定能打响!”
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片地,茶农、果农们却创造出了越来越响亮的品牌,乡村振兴的道路一片光明!(陈海洲 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