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安公司:三个老兵的“带电人生”
在江苏海安市供电公司高压带电作业班里,有3名退伍后又继续持证上岗的老兵,他们分别是陈基、生智成、洪建忠。带电作业班每天早出晚归,只要一出家门,就不知道当天几点才能回来。虽然辛苦,可是他们却把每一项工作都完成得非常出色。5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在充满风险和挑战的“战场”上,他们扎根一线,累计开展带电作业近万次。
第一次挑战
为了满足对客户不间断供电,2017年,海安供电公司决定成立高压带电作业班,需要从恒盛工程业务部配网作业班选送两名员工到苏州进行资质培训。对于当时只接触过停电线路的员工来说,带电作业是一项新鲜事物,属于高危工作,有生命之险,因此,谁也不敢轻易尝试。
当时,陈基是班组里的汽修工,他的妻子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一点重体力活都不能干;父亲患有脊柱骨脱,身上一直戴着钢板;母亲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一家人都需要他的照顾。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面对新的任务,陈基非常理解大家的顾虑,他放下家庭重担,主动站出来报名,成为带电作业班第一名成员。在他的鼓励下,同样是退伍军人、在班组里负责材料保管的生智成也积极响应,加入队伍。那年陈基46岁,生智成48岁。
带电作业是在高压电力设备、线路上不进行停电开展检修、操作,工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挑战”,除了要有过硬的技术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才能从容应对突发状况。陈基、生智成相互鼓励,从容迎接挑战。
艰苦的学习之路
进入培训班后陈基、生智成才发现,班上的同学大都是年轻人,而且是本科学历。和他们相比,陈基和生智成感觉自己又面临着人生一次巨大的考验。在庞大的题库和模拟训练面前,他俩比别人更加努力学习。他们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晚上11点后才睡觉,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强化理论基础知识,别人只要5天就能掌握的内容他们需要10天。老师发到手机上的题目看不清楚,他们就想办法打印下来一页一页地过关。要考取带电作业资格证并不容易,除了理论学习,还有实践操作。为了克服紧张和恐惧心理,尽快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他们一遍遍地练习操作绝缘斗臂车手柄,一次次演练绝缘毯遮蔽方法。晚上睡觉前,还要再翻一遍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操作进行知识巩固。
经过理论学习、现场观摩、模拟操作和实际操作四个阶段的培训、考试,最终他们顺利取得了带电资质证书。2018年,由于人员紧缺,44岁的班组成员洪建忠也加入进来,成为作业班第三名退伍军人。洪建忠不善言辞却胆大心细,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他和陈基、洪建忠共同研究,创新使用绝缘杆工作法,将单点双人操作改为单点单人操作,有效减少了人工工作量。
顶住双重考验
随着带电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班组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他们根据工作内容分成三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每天至少要完成3个作业点的工作任务。夏季高温的时候,他们每天凌晨4点就要起床,5点必须赶到施工现场。大家轮番上阵,第一组衣服湿了下来休息,再换二组上去,等到第二组下来休息的时候,第一组人员的衣服已经干了,再接着上阵。最多的一次,他们一天连续转战了5处作业点,整整工作了13个小时。
真正考验他们的不止是工作中的劳累,还有家庭的重任。生智成是班组里年龄最大的工作负责人,2019年9月11日,他父亲突然中风,当时他正在参加10千伏李庄村银树线配网改造带电解搭头工作,6点55分完成解头工作后,由洪建忠顶上他到其余4个工作点继续工作。他则在为父亲办理好住院手续、安排好护工后,在当晚23点40分10千伏李庄135线开始搭头工作时,又赶回了作业点。洪建忠的母亲去世,父亲脑萎缩住院,长年需要陪护,他只能委托姐姐照顾,自己则在每天工作结束后赶去医院帮助父亲洗澡、换衣服。陈基妻子去上海看病,他委托妻妹陪同,全程只能靠电话联系、询问病情。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他们更是克服种种困难,在班长刘国华的带领下,从大年初三就开始参与“作战”,只要接到任务通知,立刻戴好口罩,全副武装地赶往现场,圆满完成各项带电作业任务。在他们的影响下,带电作业班的阵容渐渐壮大起来。目前,整个班组拥有成员27人,最年轻的只有21岁。2021年11月,作业班首次独立开展高风险性第三类带电作业,实现了配网不停电第三、四类作业法的“零突破”,并在当年获得10千伏配网不停电作业服务资质认证为止,海安市供电公司成为具备项目乙类、服务规模4级、服务能力B级作业和服务能力的企业,是苏中地区唯一拥有该等级服务认证的县级公司。(杨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