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电磁频谱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专家学者这么说-东台报业网

如何利用电磁频谱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专家学者这么说

来源:电力橙     点击数:465     日期:2022-08-09 09:15:46
8月6日,2022首届全国电磁频谱空间人工智能学术交流大会在南京举行。

电磁频谱,是一种国家战略性资源,可用于支撑电网输变配用多环节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建设,促进数字化转型,同时还能采集并分析变压器、电缆等设备辐射的超高频、超声波等电磁频谱信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电网设备局部放电诊断、绝缘分析等功能。


在“双碳”背景下,随着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亟需借助数字化新技术促进源网荷储协同控制,提高系统稳定运行与电网运营水平。电磁频谱技术在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面将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目前,新型电力系统网络技术发展情况如何?电网电磁频谱技术应用在构建能源互联网、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8月6日,2022首届全国电磁频谱空间人工智能学术交流大会在南京举行。大会共设置8个专题论坛,国网江苏电力数字化部、国网江苏电科院承办了“能源互联网电磁频谱技术与应用”专题论坛。


论坛上,来自电力信息通信、电子信息等领域8位专家学者作了专题报告。

〔1〕

杨斌

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电力通信处处长


杨斌作了题为《无线电为“有线”电赋能》的报告,杨斌对新型电力系统海量终端在线实时感知、监控、调节需求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全方位阐述了多种无线通信技术支撑电网发展的适用性。杨斌提出:“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通信向着网架坚强、网络融合、安全可控的方向不断发展,未来将以各类地面网络为依托,以天基网络为拓展,采用统一空口技术、统一网络架构、统一智能管控,打造空天地电力通信网”。


报告为开展新型电力系统终端通信网络建设带来了新思路、新策略与新措施。


〔2〕

韦磊

国网江苏电力数字化工作部数据管理处处长


韦磊作了题为《江苏电力无线专网建设应用与跨行业频谱共享实践》的报告,介绍了国网江苏电力1.8G赫兹、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无线专网建设与运营情况,以及无线专网支撑毫秒级精准负荷控制、秒级配网故障隔离以及用户侧需求侧响应的应用情况。韦磊指出:“江苏电力无线专网的工程实践证明,采用专用频率开展无线通信系统建设是解决电网‘最后一公里’控制的安全高效途径。”


韦磊还介绍了国网江苏电力与南通通海港、南京地铁联合开展的1.8G赫兹频率共享工程实践经验,“通过精准覆盖和基站共享,1.8G赫兹行业共用频段不会产生相互干扰,反之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在跨行业频率共管、专网共建思路,助力国家、省无线电管理部门创新专用频率共享模式。”

〔3〕

林先其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


林先其作了题为《能量信息一体化传输技术与系统应用研究》的报告,系统性介绍了能量信息一体化系统技术架构、高效率能量传输和高速率信息传输的平衡技术以及无线能量高效率传输技术。林先其指出,能信一体化集成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力线路传感器无线供能、无人机无线供能、地下管廊监测设备无线供能等多个电网运检场景,为提高电力物联网构建自主能信网络,提升设备工作时间,提高巡检效率带来解决方案。


〔4〕

刘灿

紫金山实验室研究员


刘灿作了题为《6G电力天地一体化全时空通信技术》的报告,全面归纳梳理了6G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研究进展、关键技术及电力应用场景,详细介绍了紫金山实验室围绕6G的科技布局及正在开展的技术攻关工作。刘灿梳理了时空低时延可靠性通信、光子太赫兹无线传输、CMOS毫米波芯片与集成相控阵、Super-RAN智能平台等核心技术的发展。


〔5〕

颜伟

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副教授


颜伟作了题为《变电站复杂电磁环境下无线通信抗扰度分析》的报告,介绍了变电站无线通信设备发展现状及变电站复杂电磁环境特性,分析了无线通信设备面临的电磁干扰问题,提出了变电站无线通信抗扰度提升思路。报告促进加深了对变电站复杂电磁环境的深刻理解,对后期开展相关无线通信设备电磁防护的设计、开发与实施提供了指导。


〔6〕

陈俊平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陈俊平作了题为《北斗电力应用关键技术及平台系统》的主题报告,全面详细地梳理了北斗定位、授时、导航关键技术,以及位置报告及短报文通信在抢险救灾、海上救援、电网安全等领域态势感知和指挥调度的应用。


〔7〕

刘磊

上海海思电力联结领域总监

刘磊作了题为《新型电力系统低压配网PLC技术展望》的报告,从低压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角度,详细介绍了下一代宽带电力线载波在网络规模、业务带宽、通信实时性、多业务优先级调度,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演进发展趋势,提出了推动未来低压宽带载波通信发展的目标及思路。


〔8〕

陈双辉

南京土星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陈双辉作了题为《电气设备故障的声纹特征及噪音抑制、声纹识别技术》的报告,详细介绍了输变配设备的局部放电以及结构件松动等造成的声学特征;展示声纹局放检测产品应用场景,全过程推演了如何利用深度学习网络开展基于设备声学特征的故障诊断技术应用。陈双辉指出利用电力设备运行声音信号特征与典型超声信息,可以实现对变压器、绝缘子、GIS等电网设备局放、气体泄漏智能诊断。


论坛上,专家学者们从围绕能源互联网电磁频谱技术与应用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交流,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介绍了网络技术与电磁频谱技术应用与电网发展的融合、应用和建设探索实践等最新成果。


论坛倡议,联合产业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共同搭建融台共创平台,打造开放共享的产学研用生态,联合多方力量共同推动电网电磁频谱理论创新与技术革新,挖掘更多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智能化应用,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更多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