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公司:一等功臣的“阵地”

19岁从军、28岁退役,朱跃进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党和人民,交给了锻炼和造就一代人的军营,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退伍之后,他进入国网南通市海门区供电公司(时为海门县供电局),在距南黄海不足5公里的220千伏东灶港变电站一干就是30余载。这位与死神打过交道、荣立过一等功的特战老兵,始终坚定信念,牢牢守住自己的“阵地”,不惧寒暑风雨,心系万家灯火,誓保一方热土。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1981年,朱跃进高考落榜。在当时,他的文化程度不低,也许进军营能有更好的发展。于是,这年冬季征兵时,他报了名并光荣应征入伍。刚到新兵连一个月,朱跃进就被选进特务连。尽管在挂满沙袋、布满泥坑蒺藜网的训练场上进行高强度的摸爬滚打对抗训练,曾让他吃尽了苦头,甚至当着老乡战友的面哭过鼻子,但苦尽甘来,几年过后,朱跃进练就了一身本领,成为擒拿格斗、侦查突袭样样精通的高手,还当上了全师排爆教官兼特务连文书,可谓文武双全。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1986年,朱跃进所在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赴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最后阶段的作战。一年多时间里,他共执行各种作战任务80余次、排雷1000余枚、个人歼敌13人。
1987年8月,朱跃进与一起从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各兵种中挑选出的32名具有各种技战术绝活的战士组成特战侦察连,执行代号为“京虎二号”的特战行动令人难忘。在这次行动中,他和战友们分成侦查捕俘、电讯后勤和破障三个组,深入敌人防御纵深20公里,消灭了一个屯兵洞的守敌。作为一名服役快6年的老兵,曾在北京军区军事技能比武中获得排爆专项第三名的朱跃进担任此次行动的破障组组长。
誓师大会上,32名特战队员咬破手指在党旗、军旗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宣誓不成功便成仁,永不背叛祖国。8月19日拂晓,他们身着迷彩服,脸涂迷彩涂料,携带微声冲锋枪、手枪、匕首、飞刀等武器,脖子上还挂着一颗“光荣弹”,在炮火掩护下出发了。朱跃进在最前头开路排雷,不久便发现前方有个陡坡。雨后山路极滑,一旦滑下去便会被地雷炸得粉身碎骨。但别无他路,只得从荆棘遍布的陡坡巨石间开出一条路。
“我一手抓树藤,一手握着探雷针,双膝支地,慢慢往下挪。手被勒破,膝盖被磨破,血水染红了树藤,伤口和衣服黏在一起。经过3天艰难跋涉,我们终于接近敌方位目标。”在朱跃进的记忆里,那里八月的天气炎热潮湿,野外更是毒蛇蚂蟥蚊虫众多,作为军中精英的32名勇士克服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这个屯兵洞。接近洞口后,他们发现洞内一片漆黑,悄无声息。朱跃进继续在前方开路探雷,进入洞内30米左右时,突然看到前方闪现一簇亮光,仔细辨认是两名敌军哨兵头戴的钢盔反光。于是,他和战友迅速紧贴洞壁,并拉动系在身上的基线绳,给后面两名飞刀手信号。之后,大家悄悄分散包抄过去,干净利落地解决了敌兵。
在经过敌兵尸体时,旁边的电话响了。朱跃进拿起话筒,只听见里面传来“嘀嘀滴”的响声。多年的特战训练让他明白,这显然是敌人的电话联络暗号。“我们不敢吱声也无法回答,气氛顿时紧张得能听见彼此的心跳声。”闪念之间,朱跃进基本断定此次行动已被敌人察觉。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侦查连长决心采用强攻手段。朱跃进一边加快搜索排雷的速度,一边高度戒备,注视前方动静。当队员们深入到内部一个大溶洞时,却发现空无一人。溶洞里寒气逼人,借着微光可见洞壁上有许多小洞,他们断定敌人一定藏身其中。朱跃进与侦察排长一合计,命令队员们迅速扑向各个小洞口隐蔽,占据有利位置布置好火力,之后用越南语喊话:“RAHAN(出来)!”“GIOLGILH(举起手来)!”狡猾的敌人悄无声息,既不投降也不主动攻击。再次喊话后,刹那间枪声大作,各个小洞口都喷出火舌。敌人开始突围,做最后的垂死挣扎,一场短兵相接的血战瞬间打响……枪声持续了半个小时才平息。此次激战,共击毙敌军57人,缴获战利品2200余件。我方队员虽有受伤,但无重伤及阵亡人员。
九死一生,成为英雄
当队员们肃清屯兵洞内守敌准备撤离时,洞外突然传来震耳欲聋的炮声。此时,洞外已被敌军密集的炮火封锁,苍松老树被烧焦,岩石被炸成粉末。按照“炮前兵后”的规律,特战队员们都知道:等炮一停,敌人马上就会合围,如不迅速突围,只能束手待毙!
“在战场上,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当英雄,要么当烈士!”朱跃进说,血战到底但绝不当俘虏,是他们每次执行任务前坚定的承诺。为此,他们每个人的胸前都挂着一颗“光荣弹”以备万一。
在通信员的连续呼叫下,我军大炮开始反击,稍稍压制了敌军的火力。但弹片和碎石像飞蝗一样炸开,掀起的气浪将特战队员们一个个吞噬。“倒下的战友是无法顾及了,我们只有拼死突围,能冲出去一个算一个!”朱跃进回忆,当他终于冲出火海赶到指定的汇合地点时,环顾四周只剩下7位挂了彩的战友,其余24人永远地离开了他们。朱跃进的腹部也被弹片击中,副连长牺牲,侦察排长也身负重伤。所有可用于与我军阵地联络的通讯设备,包括步话机、电台全被炸坏。
8位幸存下来的特战勇士忍着伤痛,相互搀扶着撤退,经历了九天九夜的考验。前七天,他们还能勉强一致行动辗转腾挪。朱跃进用匕首割开树皮,刮下内层柔软的纤维质充饥,之后还要重新把老树皮复原盖好,以免留下痕迹被敌人搜索发现。他将作战雨披平铺在草丛上,收集凝结在雨披表面的露珠供大家分着舔吮解渴。到了第八天,饥饿、干渴、劳累,已经远远超出了生理极限。断粮多日加上伤痛,让8位勇士濒临绝境。朱跃进腹部的伤口也开始发炎并剧烈疼痛。
此时,勇士们发现我军的山头阵地就在眼前,却又那么遥远。
“我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回祖国。”就这样,朱跃进等8位勇士又爬了两天两夜,终于回到我军阵地。当他们看到接应的战友后一个个都昏死了过去。醒来后,想到那么多战友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连一根尸骨也没法带回祖国,他和九死一生的战友们抱头痛哭……
战后,朱跃进荣立一等战功并被授予“排爆英雄”称号。“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长眠于祖国南疆的勇士们!是那些炸断一条腿还要匍匐向前、为后面战友趟开一条血路的铮铮铁骨们!是那些炸烂双眼,还要高喊着冲锋的中华好男儿!”朱跃进含着热泪说。
退伍回乡,同学和乡亲们见到朱跃进都不敢相认。原来,因为特战队员每次执行任务都要用迷彩涂料涂抹面部进行伪装,时间一长,这些涂料就深深地沁入了皮肤,让朱跃进拥有了一张“大花脸”。
硝烟散去,感恩前行
1989年,朱跃进进入供电系统工作,成为一名变电运维工,长期坚守东灶港变电站,守护着海门港新区、余东镇、悦来镇等多个区镇的电力设施,负责排查隐患、处理故障。
2017年7月17日,因为地处海边,在长期高盐高湿环境下运行的高压设备结了盐霜未能及时发现,东灶港变电站发生短路爆炸。朱跃进协同抢修人员在高温下连续奋战两天两夜。“苦不苦,想想当年吃树皮、舔甘露。”朱跃进说,这点工作上的苦累和当年出生入死的经历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曾经有记者问他,“作为一名参战老兵,带着累累伤痕,无论身体还是心灵,应该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你对这段人生经历后悔吗?”朱跃进总是笑而不语。
“生命中有这样一段当兵的历史,人生何其丰富精彩,何来后悔?”其实,在朱跃进看来,没有军人的浴血奋战杀敌卫国,哪来祖国的安宁和发展,因此保家卫国是每一个国人的责任和义务。而与牺牲的战友们相比,他是非常幸运的!回到地处祖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家乡工作,享受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他早已过上了幸福生活。为此,多年来,他一直默默地帮助着那些战友。退伍之后没几年,赶上全国范围企业改制,大批职工下岗。他有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友进城当了保安,每月工资不足2000元,加上国家对参战老兵的按月困难补助1200元,维持家用和照顾长期卧床的老父亲俨然捉襟见肘。朱跃进知道后,每月汇出500元给这位战友,一直坚持了十多年。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记忆也渐行渐远,但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兄弟们却时常出现在朱跃进的梦里。说起那段岁月,想起那些同生共死的战友,他总会泪流满面。
还有不到两个月,朱跃进就要退休。闲不住的他已经接受了一家企业的聘请,打算退休后从事施工监理工作,继续感恩前行,为职场之旅续写新的征程。(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