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江都公司:“电”的回忆
古城扬州右翼,江淮之水交汇处,有一座悄然崛起的滨江园林城市——江都。我作为江都电网的退休职工,为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如今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电力枢纽而倍感自豪。
我出生在里下河水乡,童年和少年时代都在乡村度过。
童年时代,我家乡的春天是黄色的,油菜花散发出迷人芳香;夏天是绿色的,荷花盛开,热浪翻滚;秋天是金色的,稻谷飘香,河流纵横交错;冬天是白色的,水天一色,水乡农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少年时代,我的家乡通上了电,我对“电”有了初步认知。那时,我家附近建有一座电灌站,灌溉周围上千亩良田。每逢旱季,电灌站的抽水机昼夜鸣响不停,将河水送向田野,滋润禾苗。我所在的大队还有一台电犁和两台脱粒机,每到耕种和收获季节,大队电工每天拖着上千米的橡胶电缆,随机器奔波忙碌在田野与打谷场。

虽然家乡通了电,但晚间用电仍是件奢侈的事,家家户户点的还是煤油灯,一到晚上,乡村漆黑一片。那时没有电视机、收音机,更没有电风扇、取暖器等,一年中只能偶尔看几场露天电影。时常电影放到一半,突然就停电了,打谷场上怨声一片,大家扫兴而归。寒冷的冬夜,妈妈每晚都坐在床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全家人纳鞋底、做新鞋、缝补衣裳,深夜突然来电也是常有的事,那时灯泡显得格外明亮。
作为一名电力系统的职工,我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江都电力事业的迅猛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到县供电局工作时,全县只有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和7座35千伏变电站,电网结构薄弱,城乡用电紧张。每到用电高峰,到处拉闸限电,老百姓有句顺口溜——“天一黑,电就没”。有一年的国庆节,我参加弟弟婚礼,婚宴刚开始,突然停电了,家里人急得团团转,最后,亲朋好友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喝完喜酒。我当时是变电站的值班长,心里很不是滋味。由于用电制约,地方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改革开放40年间,江都供电人始终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坚持科学发展电网,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秉承“乡村振兴、电力先行”的责任感,电力建设突飞猛进。现在,江都成了苏中名副其实的电力枢纽,截至2021年,全市拥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7座,110千伏变电站21座,35千伏变电站5座,高低压电网密布纵横、四通八达。江都电力发展,为地方经济腾飞插上翅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保障。
现在,我每年都能看到家乡的新变化,明亮的日光灯、节能灯代替了煤油灯,冬天取暖用的铜炉早已成为古董,马路两边一排排明亮的路灯伸向远方。在这里,变电站星罗棋布,高大的铁塔架起一排排银线,把强大的电流送往千家万户,人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