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主题下电力行业报道媒体融合传播的新探索
2021年,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这个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时间节点上,在党中央“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长三角电力部门正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这些实践虽然是行业新闻,但在特殊的节点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值得深入挖掘。因此,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江苏电力)联合新华社通讯社江苏分社,策划实施了“点亮小康路·‘碳’巡长三角”新闻行动,采用行进式报道的形式,通过直播、视频和图文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重大主题报道在内容生产方面跨平台展现、多渠道融合传播、多维度拓展品牌影响力的效果。同时,依托新华社作为国际传播平台的独特优势,新闻行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国有企业为实现“双碳”目标而进行的努力,获得了良好的海外传播效果。这次新闻行动,也成为行业和媒体有效互动、融合传播的一个新探索。
一、深度策划行业报道融入主题报道
好的新闻报道源自好的报道策划。今年,从国家层面上来看,有多个重大主题报道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报道、“十四五”开局之年报道和落实“双碳”战略目标等。在这些重大主题报道之下,如何找到电力行业报道的价值空间?国网江苏电力联合新华社江苏分社一起开展了主题研究和报道策划。
我们研究认为,传统的行业类报道因为专业性较强,影响的范围相对有限,难以达到“破壁出圈”之效。必须让行业类报道融入重大主题,在重大主题之下挖掘行业类报道的特殊意义和价值,才能让行业报道承载核心价值、进入普适表达、到达更多受众。电力行业发展与建党百年等宏大主题有何内在逻辑关联,成为我们研究策划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提炼中,我们不断明确:电力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终端能源。2020年,我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释放出加速能源结构调整,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明确信号。这意味着,电力在未来能源格局中的占比将不断上升。从历史来看,党领导的新中国电力事业不断造福人民群众,电力人推动电能的普及和提质的过程也是党服务人民的历程的缩影。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核心动力和能源。而人民电力则是推动中国人民不断实现低碳、绿色、环保生活的重要动力和能源。
因此,我们策划了“点亮小康路·‘碳’巡长三角”新闻行动,通过寻访各类企业升级用能方式、参与节能减排的典型经验,记录普通老百姓践行低碳理念、享受绿色生活的点滴美好,我们尝试从一个侧面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及长三角地区如何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等重大问题。从江苏出发,沿着特高压的建设轨迹,可全面展示电网建设成果,以及国家电网公司为国家能源结构转型所作出的贡献。讲好特高压的故事,我们就能从一个侧面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中国老百姓的故事、中国电力人的故事,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通过深度策划,实现了把行业报道融入重大主题报道。
二、全媒互动行动传播成果显著
5月8日,国网江苏电力和新华社江苏分社联合策划的“点亮小康路·‘碳’巡长三角”新闻行动启动,团队历经14天,探访贯穿长三角安徽、江苏、上海三省市的特高压淮上线沿线六个城市,通过现场直播、图文报道等形式,展示特高压电网建设成果,讲述长三角地区新型清洁能源使用和发展情况。
六场直播在新华社客户端面向全国实时推送,并在荔枝新闻、天目新闻、红星新闻等主流媒体平台呈现,头条、百度、快手等全国头部流量媒体平台也同步展示推送,据不完全统计,浏览量总计超过1.2亿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国网公司也要求要讲好国网故事,当好形象大使。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本次行动成为国家电网海外传播的又一成功案例。直播、短视频、图文内容推送覆盖全球逾2.7亿社交媒体用户,浏览量近9亿次。英文直播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新华社英文客户端全面落地,海外网友互动热烈。综合图文内容在新华社Facebook、Twitter、Instagram英文账号刊发,新华社西班牙语账号和印尼语账号等小语种账号同步转发。全球近320家主流网站刊发活动稿件。活动文稿以8种语言发布,覆盖欧美地区、亚太地区11个国家,覆盖人群超2.2亿。
三、媒企联动融媒共享价值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对国有企业提出“六个力量”的定位。央企发展事关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经济安全,是思想舆论交锋的热点,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国家电网作为党和人民信赖依靠的“大国重器”,承担着重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宣传好电网连接着发电与用电,连接着电力上下游产业,在服务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服务“双碳”目标中的枢纽地位,是展示央企践行“六个力量”的重要环节。
新华社作为中国的国家通讯社和具有全球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肩负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发挥喉舌、耳目、智库和信息总汇作用。因此,本次新闻行动,国网江苏电力在自有媒体矩阵的基础上,创新争取新华社江苏分社支持,双方30名记者组成采访团队,通过整合企业和媒体的优质资源,借助多种媒体平台联合发力,形成内容聚合效应,全面提升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凸显融媒共享价值。
此外,为了将融媒的思维融入主题宣传,吸引年轻的受众群体,本次新闻行动,新华社江苏分社大胆启用来自国网江苏电力的“素人”主播进行全程直播,充分把握住了年轻人舆论场的主导权。
这次新闻行动充分展示了央媒与央企的相互借力、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互相构成对方的战略性资源,是实现品牌传播深度和广度的重要路径。
四、多元融合宣传主题直观表达
本次新闻行动通过行进式报道的方式开展,对原有新闻素材进行重新整合,用双碳的视角进行全新诠释。本次新闻行动选取六个站点,每一个站点的报道并没有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先通过展示城市名片,选取当地典型故事来反映各地小康成色,从人物的视角阐释生活的变化,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小康生活的美好以及能源变革给社会带来的效益。
——以绿色电力与红色地标为媒,如站点之一的江苏金湖,选取红色人民兵工精神馆为点,介绍金湖县较为典型的“红色”元素新四军根据地、淮南“乌克兰”等,回溯党的历史。同时,引入金湖县的另一地域定位——作为江苏省首个光伏发电大于用电的县,当地政府、企业是如何优化能源结构,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彰显生态领先特色。两种不同主题元素的融合,在报道中自然衔接;在站点之一的江苏兴化,通过驻村“第一书记”、当地供电公司员工李廷胜讲述他带领大营镇联镇村村民谋划洋葱产业发展,走上小康路的故事呼应宣传主题,同时延伸到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介绍,见证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小康生活带来的一点一滴发展和变化。
——作为“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海上风电第一县”之称的南通如东,其拥有中国“埃斯比约港”之称的风电母港,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典型案例。此次采访通过从专业角度切入分析风电场的能源效益、智能化科技创新及其对实现低碳目标、节能减排的发展前景等,展示江苏在海上风电发展成就,由点及面,进而展示风起东方,绿色减排的中国作为。
——作为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咽喉”项目,苏通GIL综合管廊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最长距离的GIL创新工程,是世界第一个跨江输电通道,运用了多项创新科技,也是本次新闻行动报道路线的重要一站。在这一站,通过现场采访苏通GIL管廊站站长,深入探讨建设过程中、实际投运后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科普GIL概念优势、结构和负载能力等,了解该工程对于促进华东地区和江苏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电力技术水平的重要意义,让大众直观感知该工程项目的建设艰辛,感受大国重器背后的力量、折射大国工匠精神,展现特高压建设的成果。
——作为贯穿新闻行动的重要“绿色元素”。本次新闻行动全程驾驶新能源汽车低碳出行,通过在行进中直播电动汽车便捷的充电操作,展示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强大的充电网络,充分展现新能源汽车出行的便捷高效,倡导全社会“绿色”出行,传播“零碳”生活理念。同时,挖掘新能源汽车潜在的购买需求和充电设施普及的建设短板,做好政府部门相关决策部署的“电参谋”。
五、多管齐下促进传播效果最优
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信息表现形式、信息传播渠道和社会交往方式更迭出现,尤其是在技术的驱动下,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终端的普及,以及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型移动应用的推广,进一步诱发了公众信息获取行为的变化。
为占据传播制高点,本次新闻行动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在行进式报道基础上,主要采用了易于展现、利于传播的视频直播形式进行传播。并从活动预告、直播展示、活动回顾等方面,根据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都做了充分地细化。
——控制直播时长。与现在微信、微博、抖音等以用户生产内容为主的短视频有所不同,对于做专业生产内容的客户端来说,为了将每个站点的故事清楚地表达完整,同时避免过于冗长而影响大众的观感,此次新闻行动每个站点的直播时长大约控制在30分钟。
——优化视频元素。每一站视频中都加入了航拍画面,立体展示江苏各地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恢弘的场景描绘大好河山,在讲述不同主题故事的同时,大部分视频画面还将反映当地小康成色的数据以可视化的形式加入其中,让视频元素更加丰富,也让主题的呈现更加直观。
——丰富传播形式。根据现阶段媒体传播社交形态,设计了适用于报网微端屏不同维度的媒体产品,实现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国网江苏电力自有媒体矩阵到外部央级媒体的全覆盖。除了直播之外,根据不同的产品形式,如在每个站点都制作了预告片、花絮片等短视频产品,都在国网江苏电力自有的微信、微博、网站、客户端、视频号等进行推送;涉及的图文产品同步在微信、网站等进行了精准投放。
结束语:融合意味着改革,改革意味着创新。生动的表现形式,创新的融合方式,让此次“点亮小康路·‘碳’巡长三角”大型新闻行动在全国各地都收获了一批“粉丝”,在朋友圈刷屏,引起了较大反响,也可以说这是新格局下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传播策略的一次积极的探索。通过本案例,也可以看出,随着5G等新兴技术的普及,重大主题报道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打开方式”和“打开空间”。作为表达形式的媒体需要深度融合,作为表达内容的行业报道和主题报道也必须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张健 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