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激发企业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是牵住了企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近年来,国网无锡供电公司以建设创新型企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技术如何掌握?人才队伍如何搭建?体制机制藩篱又如何破除?无锡公司正用一项项行动书写答卷。
创新中心添力 集聚创新合力
秉持着“将内部资源‘聚’起来,把外部资源‘纳’进来,让创新活动‘燃’起来”的理念,无锡供电公司积极筹备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中心”,中心涵盖创新工作展厅1个、院士和研究生工作站1个、创新中心办公区1个,以及电力北斗、电力设计、配网不停电作业、电力施工四大实验室。
“目前创新中心软硬件已基本建设好,预计5月中下旬就能正式启动应用。”无锡公司科技互联网部四级职员沈海平介绍道。
如何破解地区电网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科研“瓶颈”这个难题?无锡公司从促进科研单位、产业单位深度合作,到打破部门、单位、专业壁垒,不断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共进,增强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无锡公司在应用北斗技术时遇到了北斗服务质量稳定性、终端性能的问题,为探究问题的解决方式,推动电力北斗各类终端在应用侧的顺利落地,2月8日,由无锡公司联合中国电科院共同筹建的无锡电力北斗应用实验室正式揭牌,双方立足于无锡,以北斗赋能无锡电网数字化转型,将北斗应用植入生产、管理、运维过程中,在电网规划、运维抢修、风险管控等领域发挥作用。
在实验室所在的无锡电力北斗综合应用示范区,一面显示大屏上,全省近40座电力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的具体分布和实时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切换到无人机巡线页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无人机正在自动巡检电力线路,无人机搭载的就是北斗高精度终端,仅200克的“小身材”却能实现精准至厘米级的定位。
目前,该实验室已经研制出北斗高精度智能接地线、北斗高精度无人机检测终端、北斗高精度车辆智能巡线装置等技术,确保现场工作的安全高效。
下阶段,电力北斗实验室还将结合无人机测试平台软件,开展对电力北斗无人机复飞精度、爬升速度、定点拍照精度等能力的综合评价,让无人机更好为电力线路巡检服务。
此外,无锡公司打造的配网不停电作业实验室,直接服务无锡地区不停电作业领域“创新+”工作布局,助力江苏电力进一步打通“不停电助力高可靠性管理”战略落地推进。“目前,配网不停电作业实验室获得国网首张不停电作业服务认证‘甲A级’证书,挂牌全省首个‘输配电带电作业实训基地’。”沈海平说道。
创新中心对内不断挖潜,调动员工创新热情,对外统筹兼顾先进和实用原则,与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关联,引进、消化和吸收必要的先进技术,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工作的主动权。目前,该中心已联合中国电科院,并与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定期开展技术交流,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践行人才强企 打造高素质队伍
2020年1月10日,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无锡公司员工何光华凭借“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创新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针对城市电缆隧道中高落差、狭小空间特征大幅增加的趋势,实现了高落差高压电缆由分段再接向整段敷设的重大变革,这也是2019年国网系统唯一、江苏省唯一的一项工人、农民技术创新组获奖成果,且为无锡市首次获得工人技术创新类的项目。
成果的背后,体现了无锡公司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无锡公司按照“核心层、中坚层、基础层”团队建设理念,在公司范围内征集组建科技创新攻关专业团队,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领跑核心层,无锡公司以何光华、刘志仁、缪金为团队标杆,为高端人才“搭台子”,加快培养一批在高尖领域能“一锤定音”的大专家;夯实中坚层,为技能人才“铺路子”,加快培养一批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大工匠;筑牢基础层,为青年人才“架梯子”,聚焦1-5年新进公司的新员工开展相应创新技能培训,加快培养一批能“扛大旗”的青年科研人才。
“时间反演(TR)技术由于结合了电缆本身的传递特性,因此其定位结果不受时延估计误差的影响,定位精度较高。”2021年10月9日,无锡公司举办的首届电基石团队“点金”创新成果分享交流会上,来自该公司广盈集团输电工程分公司的谢敏分享了《基于时间反演技术的配网电缆线路局放源定位》课题。当天,9名“电基石”青年创新团队成员畅所欲言,从科研项目到发明成果,由个人经历到创新思路,现场一项项精彩纷呈的成果展示碰撞出了属于锡电青年的创新热情和灵感火花。
去年4月,无锡公司通过招募和举贤的方式组建“电基石”青年创新团队,以柔性团队结构为核心,打破专业壁垒,统筹各类创新资源,加强跨专业、跨层次交流与合作。一年多来,公司认真打磨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开放平台,“电基石”团队成员参与国际IEC标准年会、首届中国青年SDG(可持续发展目标)创新挑战赛,开展国内、国际标准化专题培训,并已在团队科技创新交流中形成2个孵化项目。
激发制度活力 营造全员创新氛围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必须“两个轮子一起转”。近年来,无锡公司修订优化了一批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制度和办法,具体包括专家咨询委员会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科技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体系等,通过系列管理标准的有效实施,不断规范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构建无锡公司创新优势,构建创新工作的“无锡样板”。
2017年,无锡公司就发布了《关于鼓励科技创新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了对于在公司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团队与个人进行嘉奖与激励,促进公司科学技术发展,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工作氛围。
“我觉得很荣幸,也非常感谢公司的栽培与厚爱,我将会继续前进,发扬创新精神,研究出更多成果回馈公司、回馈社会。”2017年,由何光华团队主导的项目《多振动源、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施工技术及配套工器具》荣获国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并根据通知内容获得了公司科技专项奖励基金。
长期“摸着石头过河”的科研人员,探索与试错是常态,这需要足够的动力和热情,在激励制度下,何光华团队不断改进该项目,凭借自身努力,又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省公司技术发明二等奖,刷新了成绩单。
2016年至今,无锡公司共获得专利授权338件,其中发明专利125件,国际专利3件,25件获国家、国网公司、省电力公司等科技奖项。
今年,无锡公司积极筹划出台相关奖励办法,将进一步优化奖励制度,加大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尤其注重员工首创成果的奖励。“我们已基本形成全方位的标准考核激励机制,包括奖励、荣誉、职称评定、专家评选等内容,充分调动了员工参与技术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沈海平说道。
此外,无锡公司还探索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成员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著名院校电力系专家17名,将成为无锡公司开展创新工作中强大的“智囊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