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宝应公司:电助上岸渔民走上致富路

“没有供电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可能,我至今连银行贷款都还不清。”5月30日上午,宝应县氾水镇金宝渔业村渔民周科启,向前来进行节前安全用电检查的国网扬州宝应县供电公司氾水供电所党员服务队员陈贵芝、华占春等人表达感谢之情。
金宝渔业村位于氾水镇最南端,南靠高邮界首,西与金湖接壤,区域面积2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1476亩,共有8个村民小组、616户、2249人口。解放初期,此地只是一片一眼看不到边的滩涂和芦苇荡。1951年,一群从山东省微山湖地区的渔民捕鱼路过,因上岸避风而流落此地。随着上岸渔民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村庄。
现年76岁的周科启,是1951年第一批扎根在此的渔民。当年,他只有16岁。据介绍,刚上岸时,他们在湖边搭建了简易的窝棚用于生火做饭,日子非常艰苦。大约在1986年,地方政府为了解决上岸渔民生活用电问题,陆续沿着湖边架起了一条220伏照明线路,因多数渔民生火做饭在湖边简易的窝棚里,晚上睡觉则在鱼船上。为了考虑到用电安全问题,氾水供电所只好在每根电杆上安装一块电表,10多条鱼船合表用电,暂时解决了渔民晚上照明用电问题。
1992年,周科启以每亩100元的价格率先承包了270亩滩涂,改造成鱼塘,干起了养殖行业。当时,因电力设施架设不到塘口,周科启只好购买一台柴油机灌水。当高宝湖水位高时,所有鱼塘可以引用高宝湖水养殖,但无法使用增氧泵等设备,养殖效益十分低下。
2013年以来,国网宝应县供电公司为该村累计投资500多万元,为养殖塘口地区改造或新建10千伏、400伏电力线路20多公里,新增变压器6台,免费为52户养殖户安装了三相动力电,周科启家申请了20千瓦用电容量,用于蟹塘育苗增氧、饲料加工。
当时,因缺乏科学养殖技术,蟹塘还处在粗放式低密度养殖阶段,每亩投放蟹苗1000只,每亩产量只有150斤,按照时价每斤25元计算,每亩只有3750元,扣除养殖成本、银行贷款等,每亩剩余不到500元。周科启的儿子周云伟、女儿周云飞兄妹俩看不到靠养蟹能发家致富的希望,都去江苏镇江打工了。
2020年,周云伟与他妹妹周云飞在镇江开了一家名为“周家二小姐的菜”饭店,主打菜为“香辣蟹”,是用产于江苏兴化的一种名叫“六月黄螃蟹”爆炒而成,其螃蟹一般只养到每只1.3两左右,其肉质鲜美, 蟹黄口感极佳。由于前来品尝的顾客经常爆满,兄妹俩先后在镇江开了两家连锁店。
2021年2月期间,周云伟常去江苏兴化进货,久而久之,他发现兴化人养殖“六月黄螃蟹”的奥秘。原来,兴化人一直是高密度养蟹,每年可放养两季蟹苗,3月份放蟹苗,7月份捕捞售买;7月底再次放蟹苗,12月份再次捕捞售买。其中最大奥秘便是高密度养殖需要不停地在蟹塘中增氧,并且采用流动水养殖,提高螃蟹的品质。
2021年3月,周云伟决定将回家大干一场。3月21日,他的父亲周科启向氾水供电所递交了用电申请书,将原为20千瓦用电容量增加到150千瓦,需要新增23台增氧泵。
氾水供电所收到周科启用电申请后,决定特事特办,开通用电“绿色通道”。3月22日,该所组织技术员人员登门查勘、设计施工方案。查勘发现,周科启塘口用电设备接在该村朱港东风配变上用电,此配变已接近满负荷运行,且周科启家塘口用电设备距离该配变负荷中心约有800多米。
为确保周科启270亩塘口150千瓦用电设备安全可靠用电,必须要新增一台200千伏安变压器,需新建400伏线路400米。技术员孙华国立即将查勘情况向所长蒋利荣报告。
3月25日,经过5名施工人员3天连续作战,在周科启塘口用电新增了一台200千伏安变压器,架设400伏线路400米,并一次性投运送电成功。
3月30日,周科启在儿子周云伟的指导下,尝试着从低密度养殖转为高密度养殖,将每亩蟹塘从投放1000只蟹苗增加到每亩3500只,每个塘口增加了2台增氧泵。
2021年7月份,周科启所承包的270亩蟹塘,每亩收获了200斤的产量,当月又投放了第二季蟹苗,12月底每亩仍然收获了200斤的产量,全年,每亩共达到了400斤产量。
周科启向笔者详细地算了一笔帐,2021年前每年每亩产量只有150斤,现每年每亩产量足足有400斤,按照市场价每斤25元计算,每亩可收益10000元,比之前每亩净增6250元, 270亩蟹塘,全年可净增168.7万元。
据周科启透露,现如今“周家二小姐的菜”连锁饭店已在镇江、句容、丹阳、扬州、扬中、江都等城市开了12家,自家养殖的270亩 “六月黄螃蟹”还远远不够供应。
接下来,周云伟与村委会商定,打算再扩大承包面积,投资新建“六月黄螃蟹”培育基地,实现育、养、销一条龙养殖产业,带动周边渔民一起发家致富,为家乡经济发展做点贡献。
“说句心里话,我做梦都没想到养蟹还能养出这么高的效益来。我家有了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靠电力起的家,没有供电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许,我还在为银行贷款发愁呢!”周科启说。
(王德成 郑宝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