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手记②】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射阳县千秋镇东明村扶贫队员张树勇的工作日志-东台报业网

【扶贫手记②】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射阳县千秋镇东明村扶贫队员张树勇的工作日志

来源:电力橙     点击数:284     日期:2022-05-02 16:26:06
初夏时节,明媚阳光下,射阳县千秋镇东明村一片葱郁,放眼望去,嫩绿的秧苗随风摆动。三三两两的村民在田间地头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村民劳作的身影和错落有致分布的村庄交相辉映。2018年的春天,来自国网盐城供电公司的张树勇来到这座村庄,看着眼前荒凉的田地,他长舒了一口气,两年的时光,他的足迹印

初夏时节,明媚阳光下,射阳县千秋镇东明村一片葱郁,放眼望去,嫩绿的秧苗随风摆动。三三两两的村民在田间地头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村民劳作的身影和错落有致分布的村庄交相辉映。

2018年的春天,来自国网盐城供电公司的张树勇来到这座村庄,看着眼前荒凉的田地,他长舒了一口气,两年的时光,他的足迹印在田间地头,他的身影穿梭在屋场院落,他从一介白面书生,成为一个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庄稼汉”。东明村也来了个大变样,过去的贫瘠不复存在,如今的东明镇所有低收入农户已全部实现脱贫,累计脱贫率100%。

爱心助农 让百姓“暖”起来

射阳县东明村位于苏北沿海之滨,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较多。村子离镇18公里,路途较远,为了节省上下班时间,张树勇到镇上第一件事就是买辆电瓶车,有了这方便的“家伙事儿”,他走访农户、与镇村干部座谈交流,掌握村情民意就方便多了。一辆电瓶车、一定太阳帽,张树勇走家入户,并与低收入农户“结亲”,累计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340多户次,召开各类座谈会50多次。

在走访的过程中,张树勇发现很多年龄偏大的村民家中连一个像样的床和桌子都没有。村里虽说有个养老院,但是里面的桌椅床铺也是使用多年,十分老旧了。“老人家本来身体就弱一点,再不休息好那肯定是不行的,得想个法子给咱百姓整点像样的家具。”张树勇内心思忖着。

偶然机会,张树勇了解到,老电校的一批床具桌椅,何不来个旧物再利用,让这些家具成为“扶贫”的有效资源?说干就干,张树勇随即与供电公司取得联系,打报告申请,最终为村里争取到了100多套床和桌椅。随后他对村里养老院和贫困户的住房和家具情况进行逐户摸排,因户施策,针对贫困户家中桌椅等家具破损情况,确认捐赠对象。“您真是有心了,这床可比我之前睡的那个舒服多了!”村民老李我这张树勇的手说道。

村里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也一直是张树勇十分关注的。去年冬天,张树勇来到老张家中进行定期的情况了解,只见老张把自己裹得里三层外三层,看着老张冻红的手,张树勇关心到:“您冷不冷?”“不冷,你看我穿了七八件衣服。”老张边说边展示着自己穿的衣服,只见他穿着的都是一件一件薄薄的旧衫子,这肯定不暖和呀!张树勇立即来到这镇上购买了20件羽绒服,“帮我把这些衣服交给村里的留守老人,让他们过一个暖和的冬天!”张树勇把买来的羽绒服放在村委办公室的桌上说。

完善设施 让村庄“美”起来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把乡村的道路桥梁建好管好。如今的东明镇,绿树掩映,崭新规整的水泥路,宽敞结实的桥梁通到农户家门口。村里的陈大姐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以前的桥和路都不够宽敞,把农作物运出去都得靠人挑,下雨的时候坑坑洼洼,别提多费劲了,现在好了,哪都顺畅了!”

初到东明镇,张树勇发现这里的桥梁道路还不是十分完善。“一个村子好不好,基础设施见分晓。”张树勇心里默默盘算着,得想个法子把基础设施完善起来。他加班加点,在村子里勘察,和百姓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征集他们的意见,听听他们的“好点子”。2019年,东明镇计划新建一座桥梁,在建设过程中,村干部们发现桥梁架设位置需要对现有线杆线路迁移,然而预算费用有限,村里也拿不出钱来...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张树勇立即与后方单位联系,共同出方案、想对策,“怎么协调资金”“如何进行迁移”他都提前做足准备。在他的努力下,县供电公司第一时间施工,进行杆线迁移,并减免了相关费用3万余元。

村里有啥突发情况解决不了的,张树勇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他已然成为大家的“主心骨”。2020年防汛期间,张树勇接到东明村急需台区用电打水的电话,他连夜了解情况,会同供电所进行现场勘察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准备设备材料,组织施工,并协调免去一切费用。他还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组织队伍为全村的低收入农户上门检查电路安全,用他的专业知识为东明村的贫困户送去了一次不一般的“光明”。

找准坐标,让产业“活”起来

村子“美”了还得产业“活”,如何在脱贫攻坚中找准“支点”,在产业发展上闯出一条路来?张树勇又开始琢磨起来。

发展什么产业?“以前五谷杂粮做得再好也就是供自家人吃,现在不一样了,大家追求高品质生活,原生态的健康食品成了走俏货。”商家的这句话点醒了他。“还是觉得要从传统产业中寻求突破口、从祖传手艺中寻找闪光点。”张树勇说。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射阳大米”,射阳河环绕全镇达38公里,形成独特的河湾生态环境,全镇引射阳河水灌溉,种植出了纯正的射阳大米,所产的阳河湾牌射阳大米米粒饱满、香醇绵甜、营养丰富、口感独特。

就这样,张树勇顶着炎炎夏日,带着草帽,卷起裤脚,带着土质分析专家来到田间地头,察看村里的土质情况,选好种植品种。产品做的再好,销不出去也没用啊?张树勇心里盘算着,为避免好的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他利用周末时间,去到周边的农贸市场进行调研。

为了让当地的大米、酱油、小榨豆油、菜籽油、麻菜籽油、面酱、黑酱等各类农副产品及时找到“婆家”。张树勇下班回盐城,一有时间就拎着农副产品,来到中国建设银行盐城市分行、盐城市供电公司等单位,汇报这两个村集体积累以及低收入农户经济生产生活情况,同时全力向他们宣传推介这些特色农副产品,成了“推销员”、“小货郎”。

仅靠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张树勇又开始从电商上下功夫。趁着电商发展热潮,张树勇积极和当地政府沟通协调,全力搭建农产品销售“直通车”,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以电商平台为龙头,打造电商扶贫网络,解决边、散、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产品销售和鲜活农产品的供应问题,同时帮助大米、酱油等优势农副产品入驻国家电网的电商平台等产销信息共享平台。

即便在疫情防控十分困难的这两年,他也帮助销售农副产品营业额达300万元,销售地区扩大到南通、南京、镇江等地,为贫困农户创收2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