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渔民的绿色新生活——电力赋能绿色能源岛华丽转型
清晨,自动饵料投食定时启动,平静的鱼塘热闹起来……“养豚好手”张卫国背着手在河豚养殖区巡查,盘算着电气化、自动化养殖带来的“好收成”。
1961年出生的张卫国是土生土长的扬中人,从“船上”到“岸上”,从“捕鱼能手”到“养豚好手”,引出了一连串绿色故事。
渔民“上岸”
“我19岁上船,那时候江面上都是鱼,每年鱼汛,港口都聚集着几百艘渔船。”张卫国对40多年前江上捕鱼的“盛况”记忆犹新,扬中四面环江,靠江吃江是当地人传统,曾经的“长江三鲜”——河豚、刀鱼、鲥鱼美名远扬。后来不只是“长江三鲜”难觅踪影,到2016年前后,渔民的渔网眼越织越小,鱼也越捕越少。
考虑到现实生计问题,张卫国有了“上岸”的想法。2017年底,经人介绍,他在扬中新坝江边承包了80亩鱼塘,决定养殖河豚。随后四处求教专家,经指点,发现养殖塘内的水流速和含氧量,可以提升养殖鱼鲜味。
2019年,张卫国的鱼塘引入了8台增氧泵和电动滚轮、4台自动饵料投食机。当年12月,他向国网扬中市供电公司提出增容用电申请,6个工作日后,充足电力送到了鱼塘。
同一时间,扬中市供电公司针对扬中渔业养殖集中的新坝镇与西来桥镇,开展农网升级改造。仅2019年,对当地近200个台区公用变压器进行增容,新架线路3.6公里,竖立杆塔119根,台区公用变压器重载率同比下降86%,供电可靠性达到99.96%。
立足电力的保障,张卫国成功转型从事“全电养殖”,而这一养殖方式也是当地渔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2017年到2021年,扬中的河豚工厂化养殖面积从2万平方米增加至9万平方米以上,各类标准化养殖鱼塘从300余亩到突破1000亩。
绿色电力加持
张卫国养殖的河豚因高质高产,受到当地多家食品加工企业和酒店的青睐,签订了供销协议,解决了全年的河豚销路问题。
扬中市豚岛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就是张卫国的客户之一,主要从事河豚食品的制作、包装和冷链运输。但因河豚有一定毒性,经加工的河豚副食品对保质期的要求较高,同时为了最大程度保持原汁原味,对精准控温也有着迫切需求。
而豚岛食品一直使用燃气烹饪设备,温控能力较差,容易出现残次品,能耗成本也较高。“得知供电部门正在推电气化改造,我们立即提出了申请。”公司总经理张开荣介绍,很快扬中供电公司就将“全电厨房”改造方案送上了门,从业务申请到内部受电竣工验收,安排专人全程跟进,只用了7天厨房就通上了电,改造后产品产出率比原来提高了23%,月度销售额也比之前提升了两成多,用能成本却下降了12%左右。
目前,扬中大型商场和楼宇的近300家厨房实现“电气化”,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350吨、二氧化硫108吨,节省能耗成本1200余万元。
绿色能源岛升级
全电养殖解放了张卫国的双手,也让他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曾经靠江吃饭的他对长江有着特殊的感情,一有空就去江边转转。
“原来这一块很乱,采砂的、弄船的,远远能闻见柴油味。”张卫国说,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公园、江堤绿化,这也是他常来“转转”的原因。
近年来,扬中大力推进岸电建设,目前已建成岸电设施56套,总容量7250千瓦,年替代电量达到820万千瓦时,实现了沿江港口的岸电全覆盖。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560吨、二氧化硫86吨。
不仅如此,2016年,扬中入选全国第二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率先提出了绿色能源岛的建设目标,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力争在2030年实现全岛无煤化。截至2021年,扬中光伏装机容量达231.9兆瓦,较四年前增长1000%以上,光伏渗透率已达58.56%。
“滨江公园里的这些健身器材只要扫二维码,就能知道自己的运动量,挺方便的。”张卫国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展示着自己的绿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