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鲜美“长江味道”——电力赋能扬中渔业绿色转型-东台报业网

留住鲜美“长江味道”——电力赋能扬中渔业绿色转型

来源:电力橙     点击数:356     日期:2022-02-28 08:55:32
2月16日清晨,张卫国走在自家的80亩鱼塘边,连片的河豚养殖区分布在开阔的水面上。忽然,平静的水面热闹起来,鱼塘内的自动饵料投食机定时启动,鱼儿开始争相进食。电气化、自动化的养殖让张卫国仅需定期巡视,便能毫不费力坐收“渔利”。1961年出生的张卫国是土生土长的镇江扬中人。在这个长江第二大岛

2月16日清晨,张卫国走在自家的80亩鱼塘边,连片的河豚养殖区分布在开阔的水面上。忽然,平静的水面热闹起来,鱼塘内的自动饵料投食机定时启动,鱼儿开始争相进食。电气化、自动化的养殖让张卫国仅需定期巡视,便能毫不费力坐收“渔利”。

1961年出生的张卫国是土生土长的镇江扬中人。在这个长江第二大岛,张卫国从“船上”到“岸上”,从“捕鱼能手”到“养豚好手”的故事,要从他19岁那年说起——

 

渔夫上岸成为养殖户

 

“四十多年前江面上都是鱼,每年鱼汛,前面不远的港口有大小渔船几百艘。”张卫国19岁上船,经历过扬中捕鱼的“黄金时代”,对于42年前的捕鱼场景,他历历在目。

扬中四面环江,靠江吃江是当地人的传统。那时,每年三月份前后,上百万吨野生鱼从扬中附近的江面上捕捞而起,不仅供给当地食客,也送往省内其他地市。

然而,好景不长,伴随无节制的捕捞和水质污染,长江里的鱼日渐难觅。到2016年前后,整个扬中市年捕鱼量只剩几千吨,不少渔民开始退捕上岸,现实生计问题也让张卫国有了“转行”的想法。

2017年底,张卫国经人介绍,在新坝江边承包了80亩鱼塘。“万事开头难,刚开始不会搞,也没名堂。”提及刚刚养鱼时的经历,张卫国有些不好意思。他在长江上捕鱼30余年,有驾驶经验、晓船网特点、懂潮汐规律、知水温特质,对于捕鱼手法、捕鱼时间、捕鱼水域都非常熟悉,是一名能力突出的捕鱼好手,可开始养鱼,先前的知识没有了用武之地。

从鱼苗筛选到饵料选择,再到水质调试,张卫国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学习研究基础养殖技术。2018年底,他的养鱼事业渐渐步入正轨,但更大的问题却困扰着张卫国。“饲料养出的鱼没‘鱼’味,卖不出好价钱来。”张卫国表示。他口中的“鱼”味是指长江鱼特有的鲜味。当时,他养殖出的鱼虽然肉质肥厚,却在味道上远远比不上那些从长江中捕捞上来的鱼。

 

全电养殖留住“长江味道”

 

为了让养殖鱼也有“长江之味”,张卫国四处求问专家,靠人指点,他才知道养殖塘内水的流速和含氧量,是打开鱼儿“长江味道”的秘诀。

2019年12月,张卫国从外面引入了8台增氧泵和电动滚轮,还有4台自动饵料投食机。随后,他向国网扬中市供电公司提出用电增容申请。该公司收到他的用电申请后,结合年内业扩改造计划,组织开展现场查勘,确定供电方案,而后为鱼塘新架变压器1台、架设400伏线路330米、新立电杆19基,将充足的电力送到了他的鱼塘塘口。很快,全电养殖带来的精准调控与张卫国的捕鱼经验相辅相成,形成了他的“独家秘诀”。

试水成功的张卫国渐渐有了新的想法:不仅要养鱼,还要养“长江三鲜”之一的河豚。扬中素有“中国河豚岛”之称,而当地每年三月举办的“河豚文化旅游节”已连续举办18届,销路与产量都有保证。为保证养殖河豚的口感接近野生河豚,张卫国最大程度模拟长江环境,用电动泵机建起了多条“水道跑步机”,让河豚在水道中溯流而上。

在可靠的电力保障下,张卫国从事“全电养殖”,实现了成功转型。“从今年的情况看,我的鱼塘一年出产的河豚将达到3万尾,按照市场价格,利润保底可超过60万,收入比捕鱼的时候翻了10倍!”张卫国开心地介绍道。

张卫国的这一养殖方式也是扬中渔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自2020年1月1日起,国家开始实行长江“十年禁捕”,扬中当地有180余位渔民和渔网、渔船告别,正式上岸。来自扬中的统计表明,自2017年到2021年,全市河豚全电工厂化养殖面积由2万平方米增加至9万平方米以上,各类标准化养殖鱼塘由300余亩增加到如今的突破千亩。

 

电气化延长渔业产业链

 

2020年初,在大力发展河豚养殖的同时,不少扬中渔民开始思索如何提高河豚的附加值,于是,河豚的深加工成为他们选择的新生意。

扬中市豚岛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河豚食品的加工制作、冷链运输和销售业务。因河豚具备毒性,河豚食品加工对于保质期要求较高,对精准控温有着迫切的需求。可是,该公司刚上马时使用燃气烹饪设备,温控能力较差。“为保证产品的口味和食品安全,必须在3分钟内完成烹煮,高温烹煮的同时杀菌并立即冷藏,如果温度过高鱼肉会发硬,过低又可能杀菌不完全,而燃气锅炉升温所需时间较长,且温度控制的精度达不到要求,容易出现残次品,能耗成本也高。”该公司总经理张开荣介绍。

正当张开荣为此苦恼之际,扬中市供电公司派人上门为该公司检修线路,交谈中得知扬中市供电公司正在推广以电代油、以电代煤、以电代气,而电力烹饪设备可以解决河豚食品加工中的温度精准控制问题。

很快,张开荣便做出了以电代气的决定。2021年4月5日,他向扬中市供电公司申请实施烹饪设备电气化改造,当日就被受理。从申请受理到内部受电装置竣工验收,扬中市供电公司安排专人全程跟进,仅用7天就为豚岛食品公司厨房通上了电。

“我们自主采购电气化设备后,供电公司帮我们设计好了改造方案。改造后产品产出率比原来提高23%,月度销售额也提升了23%,用能成本却下降了12%。仅用能费用,一年就可节省成本3万元。”张开荣开心地说。

电力加持下的江鲜美食,让很多当地饭店早早打出了招牌,也让食客们在“禁捕”时代品尝舌尖上的美味。目前,扬中全市共有54个饭店和2个渔业食品加工厂实现“厨房电气化”,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350吨、二氧化硫108吨,为商户和企业节省能耗成本1200余万元,带来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