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公司:十年禁“灯”路 浓浓“元宵情”
2月15日,又是一年元宵夜。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公园、江海文化公园、府南绿廊等大型市民活动场所,孩子们的追逐声、大人们的嬉笑声,以及电力安全宣传车的广播声,声声入耳;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与一个个身穿红马甲的电力设施保护宣传志愿者忙碌的身影,相映成趣。他们,构成了元宵夜特有的风景。
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海门地区没有发现一只孔明灯升空。10年前,每到元宵节,经常会有因孔明灯挂线造成的停电事故,给社会用电造成不便。10年来,国网南通市海门区供电公司积极探索灭“灯”举措,通过政企联动,发动全社会参与,实现了供区孔明灯零放飞目标,为市民献上了一份浓浓的“元宵情”。

元宵时节“灯”盛行
曾记得,10年前各地燃放孔明灯祈愿现象盛行,一度造成电力线路因孔明灯挂线故障。据统计,近10年间,海门电网因孔明灯引起的大小停电事故达52起,特别是在2013年元宵节期间,海门地区就有10条10千伏线路、2条110千伏线路被坠落的孔明灯短路而引起跳闸停电故障。
孔明灯也叫许愿灯,每到元宵节等一些传统节日,人们就用它许愿,放飞梦想、寄托思念。其框架由铁丝和纸质灯罩叠加制成,以固体酒精或者其他可燃物为燃料,利用冷热气流形成动力使其上升。孔明灯在放飞过程中受风力、风向不稳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可能被吹倾斜,导致底部的带火燃料泄漏或点燃灯笼的纸质筒体,造成灯笼坠落而引发火灾事故和电力线路短路跳闸事故,对社会安全危害极大。
针对这一情况,国网南通市海门区供电公司发动全体员工,多次组织对所属变电站、输电线路、配电台区进行“拉网式”检查,并及时开展防孔明灯外破专项宣传和清除活动。但效果并不明显,常常是前脚刚刚处理完一起,后面又有新的孔明灯挂线,仅凭公司单方面的力量,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政企联动“灯”始停
要想彻底解决孔明灯问题,必须依靠政府,实施政企联动。为此,国网南通市海门区供电公司主动与海门区发改委、区应急管理局、公安局、城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展开全方位合作,分别从安全生产宣教、 电力有序供应、电力设施保护等5个领域,共同探索电力应急与守牢电力安全生产底线共治共享新机制。
2012年2月,该公司促请当地公安部门印发了《关于查处燃放“孔明灯”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依法查处燃放孔明灯违法犯罪行为,并从当年起,在辖区全面禁止生产、销售、燃放孔明灯。
为进一步加强电力行政执法,2021年4月,该公司促成海门区电力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发文,建立电力行政联合执法机制,集中开展收缴非法生产、销售和燃放的孔明灯行动,通过追根溯源,杜绝孔明灯流入市场。
2022年2月,该公司又与区应急管理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推进联合执法,从源头提升电网和城市安全综合管理水平。并结合海门实际情况,探索电力助应急、应急辅电力的合作双赢模式,推进精益化管控能力建设,多渠道为防外破提供执法保障。政策保障为取缔孔明灯扫清了障碍。行动中,检查人员对发现违规燃放孔明灯的,依法责令停止燃放;对违规销售孔明灯的,一律予以收缴;对拒不接受劝阻的,视情节轻重,依法予以警告、罚款、直至拘留。
据统计,10年来,该公司通过联合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收缴孔明灯1.2万只,劝阻放飞2165起。孔明灯禁放工作也开始进入良性循环,原来的孔明灯放飞爱好者成了志愿者。近2年来,孔明灯开始出现了“停飞”现象。

全员参与“灯”灭迹
“小朋友,你今天有没有让妈妈给你买孔明灯呀?”“没有!”“为啥没有啊?”“老师说孔明灯会造成火灾,还会引起电网停电!我才不会要呢!”……2月15日晚,30余位身穿红马甲、手提宣传袋的志愿者自发来到东洲公园、江海文化公园等市民聚焦点,进行防孔明灯外破宣传。
这些志愿者分别是海门“江海志愿者服务队”和“张建伟环保志愿者协会”电力设施保护志愿分队的人员。当天晚上,他们同国网南通市海门区供电公司400余名工作人员一道,巡查在各镇区、公园、广场等燃放孔明灯较聚集的地方,严查孔明灯销售摊点,严防孔明灯升空。
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出动多辆宣传车,进行巡回宣传,提醒市民不要燃放孔明灯。在城区和各乡镇(园区),还联合属地民警进行现场执法,形成浓厚的禁放氛围和强大的威慑力。“一方面我们与政府联动开展专项整治,另一方面通过电视、广播、报纸进行广泛宣传。”该公司安监部负责人汤正根介绍,与此同时,他们还利用属地“江海志愿者服务队”和“张建伟环保志愿者协会”的社会影响力,建立了电力设施保护志愿分队,开展宣传进商场、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形成人人参与氛围。

今年元宵节,该公司组织的保电志愿人员分为7个小组,分别到文化广场、府南绿廊、长江岸堤等有可能放飞孔明灯场所进行宣传、劝阻、收缴,并全员值守。海门区发改委、应急管理局、公安局、城管局在各点位均派驻监督检查力量,协助志愿人员开展联合行动,各分管领导坐镇指挥,当晚未有一只孔明灯升空。(李松 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