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矢志扎根一线倾情服务三农

他,扎根农村一线20年,主动加入“电火花”党员服务队,帮扶弱势群体,助力农民丰收,服务时长达7000多小时;他,以农民需求为创新源泉,带领团队攻关各类课题,取得专利13项。他就是常州市金坛区儒林供电所副所长何俊。
小小“电火花”演绎“鱼水情”
何俊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深知广大村民要脱贫致富、走上小康有多难。20年来,他先后从事抄收、计量、运维、安全等一系列工作,对农村电网的运行体系颇有见解,是江苏省农电有限公司优秀人才。
2014年仲夏,何俊接到下塘村村民报修电话,反映家里时有跳闸。他带领同事赶去抢修,经仔细检查,发现是下塘五队配电变压器柜内的温度过高,导致柜内空气开关频繁跳闸。何俊立即组织更换配电柜,第一时间为周边村民送上“清凉放心电”。
回到单位后,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下塘五队的问题解决了,其他地方会不会有隐患呢?”第二天,他带领同事对辖区农网配电柜进行全面“体检”。结果发现,因受到太阳炙烤和设备重载发热的双重考验,部分配电柜运行温度飙升至47度以上。但全面更换配电柜必将影响公司的生产经营。历经10个月,何俊研制配电柜风冷降温系统,当配电柜内温度达到门槛值时,会触发系统为配电柜降温。系统投入使用后,金坛农网再未发生因配电柜温度过高而跳闸的故障。这项成果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受到上级公司和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2015年的一天夜里,老黄家的增氧泵发生跳闸,几万只螃蟹往岸边泛头。危急关头,何俊和队员们用监测仪逐条挂线监测用电线路,很快查出故障线路,及时进行更换。短短几十分钟,蟹塘恢复供电。这个故事被拍摄成金坛区供电公司党员创新工程微电影《渔水情》,荣获全区三等奖。
从事农电工作以来,何俊穿梭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他始终牢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尽心竭力为辖区百姓提供优质服务。
“创新达人”取得专利13项
作为金坛区供电公司的创新达人,何俊手握1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他的创新灵感大多源于百姓心声。
2012年农忙时节,何俊巡视农网设备时,百姓们向他反映脱粒、灌溉等农业机械仅由一个简单的铁皮闸刀箱控制,用电不规范、不安全,无法单计电量。他结合农耕特点和电网业务,将场头箱箱体改成绝缘全封闭箱体,内设售电软件和购电卡,设计一款新型刷卡式用电控制场头箱,实现电表与售电装置分离。客户将购电卡插入箱体的IC卡槽即可使用。装置安全、便捷,既避免了计量收费争执,还减少了客户和供电两方的工作量。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技术革新,但颇有实用价值。这项成果在核心期刊《农村电工》公开发表,关键技术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这样的创新不胜枚举。2018年,何俊负责的QC课题《提高集镇低压线路线夹绝缘化率》同样取材于老百姓遇到的问题。客户反映在维修自家设备的时候触碰到了低压线路,引起何俊的关注。经调查发现,低压设备线夹绝缘化率全年只有38.4%,全都分布在儒林集镇的沿墙敷设设备上。于是,何俊带领团队设计一种全封闭的绝缘保护套,从根本上消除用电安全隐患。
何俊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吸引了一批勤于钻研、热爱创新的员工加入。通过传、帮、带,何俊团队先后有1人成为高级技师,2人成为技师,3人成为高级工。团队创新项目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相继荣获国优、省优等重大奖项,他的团队也多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2018年,何俊又担任了党员联合攻关队的队长。他将老百姓的困扰记在心上,想方设法、各个击破。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用一个个创新成果想民所想、急民所需、解民所难。
防疫期间与家人分居2个月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何俊通过微信向慈善机构捐款600元。得知政府开展联防联控检查,他和同事们赶往全镇各个道路卡口现场查勘、临时接电,助力全镇疫情管控。医院和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是疫情防控的重点保障对象,何俊和台区经理重点巡视儒林镇卫生院和汤姆森机械有限公司的配电室和电缆。为了防疫,何俊与家人分居了两个月。他说:“作为党员,我要迎难而上;作为父亲,我要树立榜样!”
何俊一直关注弱势群体,每年学雷锋活动月和重阳节前夕,他都去儒林镇敬老院看望老人,陪老人们聊天,帮他们打扫卫生,给他们送一些牛奶、水果,送上暖心关怀。五叶村五保户夏志生是何俊在一次抢修时偶然遇见的,看到老人的生活环境很是清苦,他便主动帮老人更换了室内的所有用电设备和线路,逢年过节都会去探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我的绵薄之力能让他们心里有光,安享晚年。”
助人为乐情最真,一心为民显初心。何俊扎根农村一线,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引领着身边同事加入服务三农团队,被评为金坛区劳动模范。他坚定表示,要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而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