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供电公司:这群鹅,会唱歌!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从村容村貌到民俗民风,从现代农业到富农产业,电力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日起,苏电牛思开设「我和我的乡村」专栏,我们将走进江苏各地乡村,透过一草一木、一家一户的变化,记录乡村的变迁,讲述新时代“乡村振兴,电力先行”的故事。

提起「鹅」,江苏人一定能最先叫出“钱集老鹅”的名字。两年生以上老鹅经宰杀、腌制后,配以中草药等辅料,经草锅清煮而成,滋味鲜美极了。但你知道吗?宿迁市沭阳县的钱集老鹅,就来源于同县的吴集村。

吴孝中,是沭阳孝中农牧专业合作社的创办人。2001年,他转战家禽养殖业,从一村一家到带领全村人养鹅,不仅日子越来越好,更是打出了苏北“吴集老鹅”这张名片,培育出的鹅苗还销往了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吴孝中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在老吴心中,大鹅成群结队的“嘎嘎”声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悦耳的“歌”。
回头看看自己的致富路,老吴觉得,这条路走得很艰难,但也很幸运。难在创业苦,幸运在有吴集供电所员工周树军20年一路相伴和后来供电“护鹅队”的大力帮助。
创业之初,土炕孵化
鹅蛋苗统统被孵成了“温泉蛋”
吴孝中是吴集村本地人,早年家贫,家中瓦房3间,妻儿3人衣食不周,婚后长期在外务工,多年漂泊异乡。
2001年,吴集村发现当地盐碱地特征和环河位置对发展大鹅养殖业有明显优势,这让老吴看到了曙光,说干就干,当年便办起了鹅仔孵化农场。那年,他自学鹅孵化技术,开始了第一次“抱窝孵化”。

当时,电力稀缺,孵化房全靠燃烧柴火的土炕供暖。为了保证孵化温度,老吴和鹅蛋一起,每日与土炕“共眠”。
每天数次翻看温度计,观察母鹅就巢情况,每隔12个小时人工翻蛋……一通折腾,老吴根本睡不了一个安稳觉。由于技术和经验缺乏,最终孵化效果也不理想。成功率低不说,很多鹅苗还没满月就夭折了,初次试水,老吴就折了本。

老吴深刻记得2005年末,天降大雪,想着天冷,老吴就给土炕多上点柴火,由于太困,老吴睡得沉了,等到老伴再叫醒他时,鹅蛋都被热成了“温泉蛋”……2006年开春,由于土炕生明火,还把老吴家周边3间房屋给烧了。家人劝老吴放弃,但他却咽不下这口气......
解决缺电掣肘
鹅苗孵化用上了自动恒温箱
遭遇了“火烤”之痛,老吴目睹一筐筐全军覆没的鹅蛋,整日满面愁容。“成功没有捷径,但一定有‘秘诀’。”老吴每天翻阅养鹅类书籍,蹲点收看电视养殖业相关的财经频道。
2006年的一天,老吴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养鹅专家祁海龙家的鹅棚里,6700只鹅苗在暖棚里撒欢,几万只鹅蛋规规矩矩地躺在自动化孵化室……现代化的养殖方式让老吴大开眼界。
时值寒冬,看着祁海龙鹅棚里的工人穿着单薄,再看看自己的手被冻得通红,老吴动起了脑筋。
正当他盘算引用孵化室时,周树军和同事陈卫国恰好一起上门来为老吴的养鹅厂检查线路。
“老吴,咱们全县农村电网早改造升级了,隔壁镇子还新开了好几家服装厂,几百个机器同时工作,没有一点用电问题,每天能产出好几万件织品。你就没想过通过电来改改你孵鹅的土方法?”
“周老弟,我想啊,你听说过自动恒温孵化室吗?哪里有卖?”

了解了老吴的想法和他心里的疑问,他们默默将这个事记在了心里......

两天后,周树军和陈卫国又上门了,他们帮老吴打听到了购买自动孵化恒温箱渠道的消息。
很快,在周树军和陈卫国的联系下,老吴成功购买了2台自动孵化恒温室,次年开春,就成功孵化了5000只鹅苗。

尝到甜头的老吴,开始在当地宣传推动村民共同养鹅,传授村民“养鹅经”,村支部还赞助了农资费用。2007年,老吴赚了9万多元,可把他一家人高兴坏了。
2012年,电网建设的东风再次吹到老吴家,当地第13座110千伏变电站淮沭变正式投运,这给老吴的鹅厂提供了可靠供电,吴集村养鹅户数从1家增加到了74家,村里人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
供电员工成立“护鹅队”
帮助村民致富大步向前
2017年4月,老吴正式成立沭阳县孝中农牧专业合作社,信心满满地将养鹅场从原先100亩扩大到了300亩,又新添置了6台孵化室。可就在老吴准备迎接新鹅苗时——
“啪!”
鹅厂停电了。
老吴立马拨打了台区经理周树军的电话。

原来,老吴一心求产量,完全没考虑到自家厂子用电负荷。针对吴集村的养鹅户,周树军和供电所里的同事们成立了一支“护鹅队”,他们沟通掌握了村里所有合作社和村民的养殖规模,测算用电负荷,进行电力增容改造。
2020年初,随着镇子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地供电所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农户等各方优势,形成合力,推动个体户绿色发展,为养殖合作社制订了电能替代方案,主动提供供热供水以及电气设备整体能源解决方案,为合作社节省了15%的改造费用,老吴别提多高兴了。

2021年,在电能替代方案的实施和不断优化下,老吴的合作社又用上了200平米的供暖大棚。当年,老吴的合作社上市了优质鹅苗15万只,回收养殖户肉鹅2万只,销售总产值300多万元,成为全县最大的种鹅反季节种苗繁殖基地之一。
“鹅厂用电要有问题,就找树军和卫国,他们‘护鹅队’的电工,门儿清!”如今,当地供电所成立的“护鹅队”在吴集镇也出了名。
老吴常常开玩笑,“有空一定要给树军和卫国做顿‘全鹅宴’,我亲自盛碗老鹅汤。”
吴集村有603户人家,如今,小型养鹅户达227家,中规模养鹅户95家,合作社5家,全村74%的人从事大鹅养殖,年收入总额近亿元。在宿迁沭阳,还有许多和老吴一样的地道农民,在电力人的亲情帮助下,不断地焕发出新的面貌和状态。
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平淡的日子里,供电“护鹅队”也会始终守护在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村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