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宝应公司:电力充足可靠 慈姑丰产丰收

1月12日,在宝应县曹甸镇新南村爱穗家庭农场慈姑加工车间里,二十多名当地农户正在帮助农场主顾爱军,将从田间收获上来的慈姑清洗、去皮、打包,或放进冷库暂时冷藏,或装车销往上海、浙江等国内市场,或出口到日本等国。
“现在,慈姑从育苗、移植、灌溉、收获、加工、冷藏,全部都要用到电。”顾爱军说。
宝应,是中国“慈姑之乡”。2011年,宝应慈姑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而曹甸镇是宝应慈姑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达2500余亩。
顾爱军是曹甸镇新南村人。2009年,他开始从事慈姑种植。起初,他除了种植30多亩慈姑田外,还为周边村民代为加工、销售慈姑。
据介绍,2014年之前,慈姑成熟收获时,为保证产品质量,减少铁耙挖掘对慈姑造成的损伤,种植户们主要依靠人工用手刨,不仅费用高,而且慈姑收获不干净,亩均产量低。
“由于慈姑是种在水田里的,原来我们都是用柴油机提水灌溉,柴油难免会渗漏到水田里,收购商就不肯要这种受污染的慈姑了,销路就成了问题。”种植户郝华深有体会地说,“用上动力电后,种植成本每亩下降150元,产品品质也得到了客户的认可,销路也不愁了。”
这几年,国网扬州宝应县供电公司曹甸供电所不断升级改造电网,提升电网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进一步满足慈姑种植户用电需求。2021年5月,该所为曹甸镇三元村新架10千伏线路0.55千米,400伏线路0.35千米,新立电杆19基,新增1台200千伏安三元乔家配变,使慈姑种植户屈泽亚、朱成军等5户从慈姑提水育苗、灌溉,到收获慈姑全部用上了动力电。
据悉,每年11月到来年4月,为慈姑收获季节。眼下,正是宝应慈姑大量收获上市供应春节市场的季节。
顾爱军介绍说,“现在收获慈姑时,农户们用电水枪往泥土里一冲,泥土里的慈姑便一个个浮出水面,农户们直接在水面捡起,避免了人工手刨,保证了产品质量,还省事、省工。”
2021年,顾爱军的慈姑种植面积扩大到360亩,办起了爱穗家庭农场,还成立了慈姑种植合作社,集慈姑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
随着种植、加工规模的扩大,顾爱军计划对使用多年制冷效果不佳的冷库进行升级改造,并增加了自动化慈姑挑选设备和蒸饭机等用电设备。
2021年11月25日,顾爱军花费12万多元新购进了一套冷藏设备,对使用多年制冷效果不佳的冷库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增加了一套自动化慈姑挑选设备,他便通过“网上国网APP”提交了非居民用电增容申请。
就在当日,结合顾爱军现有用电设备容量及今后用电需求,曹甸供电所员工肖伏林、耿贵年上门为其更换了30余米电缆,安装一套新的计量装置,并将顾爱军原有用电容量由22千瓦增容至48千瓦,且一次接电成功。
“没有充足的电力,大规模种植、加工、销售慈姑很难实现,更别说增收了!”顾爱军由衷地说,““经过增容改造后,用电更加充足可靠了。”
据介绍,顾爱军种植的“紫圆”品种慈姑亩产在1800斤左右,按均价7元计算,亩产收入12600元左右,扣除各种人工费用,每亩至少比其他农场多收入1000元左右。
“原来人工一天挑选慈姑5000斤需要6到7个人,人工费每天需要630元。现在,使用自动化慈姑挑选设备,一天可挑选慈姑7000斤,且只需要2至3个人,人工费每天需要300元。”顾爱军说,“机器的工作效率要抵上以前的10个人,还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
另据介绍,若集中上市价格不高,还可以把慈姑暂时放到冷库保存起来,等市场价格上升后再慢慢销售,也可以放着做来年的慈姑种子。
得益于可靠的电力保障,目前,曹甸镇慈姑种植户达20户,且全部实现了全程“电气化”生产。2021年,曹甸镇慈姑种植面积达2500余亩,全年总收入 750万元。顾爱军家收入在100万元以上。
宝应县供电公司曹甸供电所所长周友浩介绍,为帮助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从2020年至2021年,宝应县供电公司投资190多万元,新架10千伏线路3.8千米、400伏线路4.2千米,新增变压器5台、总容量1400千伏安,服务于当地慈姑种植、加工、冷藏等用电。
(郑宝元 董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