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公司:退役电容重“上岗” 配电线路献“余热”
“10千伏叠园线等3条线路末端电压均在正负7%范围,其它线路电压也全合格!”12月4日至10日,因“水铁联运”工程疏港铁路建设需要,110千伏叠石变电站2条输电线路均停电迁改,期间该变电站15条配电线路全部实施负荷转供。
转供后,虽然有3条线路供电半径超过10千米,但末端电压都保持正常。原来,这是公司利用变电站退役电容器,在配电线路负荷集中区域进行无功补偿的结果。

作为叠石变2条主电源线路,110千伏海彦线和海英线均跨越建设中的疏港铁路,必须进行迁改。为确保期间供区14000余户客户可靠用电,公司制定了详细的线路运方调整方案,并提前为相关线路加装联络开关,以缩短转供半径,改善末端电压质量。
但是,由于该变电站位于海门西北部,站外联络点仅有1个110千伏变电站,导致转供后叠园线等3条10千伏配电线路供电半径仍然超过10千米。
为此,公司采取了调高电源侧变电站主变和台区变压器档位,投入转供线路所在母线电容器,以及相关配电线路无功补偿装置等一系列措施。但通过对转供线路电流及最大半径的计算,发现上述3条线路转供后,仍然存在末端电压偏低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该公司立即组织“海电青年营”科技攻关组开展技术攻关,制定应对方案。
“可以利用余东变电站里那些退役电容器。”作为公司的分管领导和技术攻关团队的“领军人”,汤向华提出了使用废旧电容器改善线路电压质量的办法,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全体小组成员的积极响应。办法想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要确定实施方案。
在线路上安装电容补偿装置,关键的是要解决安装位置和安装数量问题。10千伏叠园线为110千伏叠石变电站出线,线路长1.97千米。负荷转供后,该线路处于全线末端位置,最大半径为10.97千米、受端负荷电流为221安培。根据线路现状,公司通过在该线路上安装自动测量装置,实时测量线路的电压、电流、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等数值并记录整点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最终选择在该线路的13号杆位置安装电容器组,实现无功实时补偿。其它2条线路也以同样的办法,确定了安装位置和容量。

12月3日,公司以带电作业方式,在叠园线等3条线路预定位置分别安装了电容装置。另外,还增装了柱上隔离开关与远程控制装置,确保了线路转供电后的电压质量。
“这次在线路安装电容器的成功,有效解决了配网线路无功补偿不足的问题,也为那些退役下来的电容器找到了新‘岗位’。”汤向华介绍,后期公司将结合配网线路需求,积极开发利用废旧电容器市场,让退役电容器重新“上岗”,继续发挥“余热”。(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