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上线“零碳大脑” 新能源利用有了“中枢神经”
12月15日,全国首个“零碳大脑”在江苏电网正式上线,给“难以捉摸”的新能源装上了“中枢神经”,助力新能源高效利用。
“新能源高效利用,离不开电网的高效配置。‘零碳大脑’能够精准预测新能源发电功率、分析区域电网承载能力、调节用户可控负荷,全面提升电源、电网、用户和储能的互动能力,有力支撑和服务能源供给清洁化进程。”国网江苏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水电及新能源处处长霍雪松介绍。
在连云港灌云县,“零碳大脑”已经接入全县794兆瓦风电、255.43兆瓦光伏发电。“通过这套系统,将实现年度消纳清洁电能13亿千瓦时,相当于灌云县全年用电量的88%以上,预计减排二氧化碳约13万吨。”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周邺飞说。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国正加快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预计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规模超过煤电,成为发电主体。
在江苏,目前单位面积陆上风电资源、太阳能资源开发强度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据统计,今年1-11月,江苏全省新能源装机达3881.6万千瓦,超过发电总装机容量的1/4,新能源发电更是比去年同比增加54.5%,新能源出力显著提升。
据了解,电力调度是电网的“中枢神经”,通过调控电力能源供需,确保电网持续在最安全、最平稳的方式运行。传统的电网调控是一个用精准可控的发电系统,去匹配基本可测的用电系统。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推动传统电网运行模式转向“电源、电网、负荷互动”的新生态。
“风光等新能源具备波动性大、随机性强等特点。新能源成为能源供给主体,将给用户的安全可靠用电带来巨大挑战。‘零碳大脑’就是我们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具体实践。”霍雪松说。
据介绍,“零碳大脑”除了具备传统的电力调度能力,还针对风、光等新能源,运用分辨率100米以内的高精度气象监测分析,进行发电功率预测。目前,已经实现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超短期10小时、短期3天,中期10天的高精准预测,其预测准确率已达到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