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西山一记红
春日的一个清晨,太湖西山岛,一缕阳光跃出地平线,苏州市派驻吴中区金庭镇衙甪里村第一书记杨建华早早起床,在村里的茶园开始例行“巡山”。茶园里,种植户郑伯勤等人已经开始采摘新茶。“我们会马上安排合作社的人确定收购点!”杨建华说。这给因疫情对茶叶销售有担忧的种植户吃了一颗“定心丸”。
4年前,衙甪里村的村民还局限在各自的茶园里“小打小闹”,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当时,村集体收入不足苏州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今,茶园里飞出金凤凰,碧螺红茶的成功研制,让村属合作社累计营收超2000万元,村民每人每年平均增收超1000元,茶叶采摘、加工、销售时间是过去的数倍,茶叶真正成了一年四季都能赚钱的产业。
而这一切,要从四年前说起......
一杯茶,创出一条产业链
2017年4月,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响应苏州市委号召,派遣公司员工杨建华到吴中区金庭镇衙甪里村担任第一书记。

彼时,衙甪里村是出了名的“人民来信专业村、上访群访特色村”。全村1300户村民基本靠种茶为生,虽然是碧螺春产地,但由于采摘时间和销售周期短,采用传统工艺炒出来的茶叶品质也参差不齐,当地碧螺春产业发展一度陷入瓶颈。
驻村之前,杨建华在苏州供电公司做过十多年党建、文化管理,从来没有接触过农村农业等相关事务,来到衙甪里村后,精准扶贫像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上。
到村当晚,他一夜未眠,在笔记本上涂涂改改,在得知部分采茶地区“绿转红”后,杨建华心里燃起了希望,在公司的帮助下,经过认真思考,确定要产业扶贫,把“碧螺春红茶品质提升和品牌塑造”工程作为精准扶贫核心项目。
说干就干,他立刻组织成立技术攻关组,拜访省农科院教授,学理论,学技术。回来后走访茶园,没日没夜地泡在工作室,与攻关组讨论茶叶品相、揉捻、委凋、破壁、青汁气……有时工作太晚,就干脆在工作室打起了地铺。

等掌握了理论,他便和攻关组花500元做了一个约4平方米的发酵房,吊在屋檐下,两条长板凳上放几张竹匾,用纱布罩好,再用几只“热得快”加热,外面罩一张大大的塑料浴帘子。用这种土法工艺,他们做出了20多斤红茶,但依然没有达到想要的红茶标准。
“一直做一直做,总有成功的一天。”经过400余次的反复试验,2018年初,受到专家认可的高品质红茶诞生了,乡亲们亲切地称它为“第一书记碧螺红茶”,简称“一记红”。悬在杨建华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
“一记红”研制成功后,品质有了保障,在苏州供电公司的帮助下,杨建华当即着手建立品牌,注册了“一记红”品牌(商标),成为金庭镇首家碧螺红茶品牌,在全市迅速打响了知名度。为了做优这个品牌,杨建华开始推动工艺标准化,用机器做茶。
然而,村民们刚开始却并不相信:“用机器做茶?几千年都没听说过!”他没有反驳,“有些东西跟村民们讲不清楚,只有让他们看到结果才会愿意跟着一起干。”于是,他邀请本地茶农到基地参观,村民品尝后赞不绝口,逐渐嚷嚷着要跟他们一起做。
开工建设,电力先行。他发挥优势,积极寻求苏州供电公司娘家人的帮助,进一步提升输电通道等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为工厂开工解决后顾之忧,逐步建立起覆盖炒茶、制茶等全流程的全电化生产工艺,约600平方米的一记红项目基地应运而生。

通过制作“一记红”碧螺红茶,村民采摘茶叶的周期从明前延长到了盛夏,村集体农业合作社销售额从2017年的30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650万,大幅提高了经济收入。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打通线上销路,杨建华更是化身网红,积极探索“直播+助农+电商”的新模式,亲自上阵为衙甪里村直播带货,吸引了近 200万粉丝关注。通过线上运营淘宝店和抖音小店,“一记红”电商订单销售额也突破了150万。
自此,衙甪里村新的销售市场完全打开,基本形成从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红茶产业发展模式,并正积极参与吴中区碧螺春红茶国家标准体系建设,为太湖碧螺春原产地村落提供了一条绿色致富新途径。
一杯茶,创出一条乡村绿色发展的产业链,实现了集体稳定收入和村民年增收双达标,带领村民全面小康。然而更为重要的是,相比于鼓起来的钱包,产业标准化和“技术即是生产力”的理念正在深刻且长久地影响当地及周边的村民。
一盏灯,亮起了村民新希望
村民们的日常生活,既有柴米油盐,也有风花雪月。但如果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一切都显得黯淡无光。在接过扶贫接力棒时,杨建华得知,黑灯瞎火的乡村里,每年都有人掉进水里,村民心中颇有怨言。他立马将“亮灯计划”写进了扶贫工作重点。
2017年到2018年,杨建华跑政府部门、跑派出单位、跑社会资源,发挥“电力先行”优势,为村里援建了400盏路灯。有了路灯,村民们开始像城里人一样有了夜生活,老人们互相串门,年轻人沿着亮堂堂的乡村小路谈起了恋爱,孩子们开心地蹦蹦跳跳,视力有障碍的村民王社明晚上也能摸索着出门凑热闹去了。

与此同时,按照苏州供电公司“一人驻村、全员支撑”的帮扶思路,杨建华获得了娘家人的大力支持,将“电力先行”由一村向全镇拓展,2015-2020年立项投入近1亿元资金进行电力基础建设,为金庭镇量身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小镇”,特别是在衙甪里村建成了一套涵盖“源网荷储”的清洁能源微电网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年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并且也接入电动汽车充电桩及码头岸电系统,成功地将清洁能源扶贫注入美丽乡村建设,为西山岛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只要用心为村民做事,村民就会接受你,相信你,坚定地跟随你。”他回忆说。

一盏灯,不仅点亮了乡村夜生活的路灯,更是在当地村民心里点燃一盏“引路灯”,使得村民相信组织、信任党,燃起了勤劳致富、产业脱贫、合作共赢的热情与希望。
一条路,农文旅融合助发展
作为一位受党教育多年的共产党员,初到衙甪里村,杨建华便深知光靠村两委班子一两个能人单打独斗,已经很难行得通。从2015年起,苏州供电公司党委便明确了“一人驻村、全员支撑”的帮扶思路,第一书记驻村是一个急先锋,而在身后,拥有庞大坚实的后援团。“要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这是他的答案和实践。
刚到村里,他第一时间便成立了第一书记工作室,探索建立“党建+扶贫”工作模式,精选供电公司基层党组织与衙甪里村总支开展党组织共建,并确定12个扶贫项目,落实村委干部项目化挂钩负责。渐渐地,村干部越来越忙,惠民项目越来越多,村民的点赞也多了起来,村党总支慢慢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蜕变,当年的“老大难”终于实现了“零上访”和“零人民来信”。

近年来,“爱琢磨、爱折腾”的他,也千方百计丰富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完善农文旅配套设施,帮助当地民宿、农家乐提档升级, 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教育基地,推广应用屋顶光伏、全电厨房、智能家居等技术产品,推动建设乡村全电民宿典型样板,构建红色旅游路线,积极探索实践“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路径。
如今,得益于这一系列深得民心的举措,“一记红”不仅是碧螺春红茶的代表品牌,也成为响当当的党建品牌。2020年,“一记红”党群服务中心获评苏州市“海棠花红”党建先锋阵地。

一条路,生动走出了党领导下的人心之路,走出了“逢山能开路,遇水能架桥”的担当之路,更是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
三万六千顷太湖,烟波浩淼。在太湖东岸绵延起伏的群山中,西山象一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万顷碧水之边。正如“一记红”所寄予的红红火火的美好期望,这片乡村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焕发着全新的活力和激情。
“我爱这里的青山绿水‘一记红’。我要尽我的力量让这里发展得更好,让老百姓更幸福。”杨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