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 我来守护-东台报业网

万家灯火 我来守护

来源:电力橙     点击数:2631     日期:2021-11-21 17:21:51
      他,语速飞快,最多时一个上午接了189个电话;他,嗓子有些哑,2020年年底中国移动“通话大揭秘”显示,通话时长超过了南京市99.8%的人!他,就是80后陈堃,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市场及大客户服务室五级职员、大客户经理五班班长。他和伙伴们用行动时刻保障着南京这个大都市的可靠用电,守护着城市

      他,语速飞快,最多时一个上午接了189个电话;他,嗓子有些哑,2020年年底中国移动“通话大揭秘”显示,通话时长超过了南京市99.8%的人!

他,就是80后陈堃,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市场及大客户服务室五级职员、大客户经理五班班长。他和伙伴们用行动时刻保障着南京这个大都市的可靠用电,守护着城市正常运转,也守护着万家灯火璀璨。

      在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江苏最美抗疫职工”、“国家电网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后,10月17日,他又被表彰为“江苏省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履约践诺

      一声令下使命必达

      “只要客户有需要,一个电话就立刻赶到现场。”入职21年来,陈堃一直坚守着这个承诺。以前晚上睡觉时,他将手机开成振动放在枕头下。后来,他买了一个可以扣住手机的手环戴在手腕上。无数个被振醒的深夜,他义无反顾地冲进夜幕中。

2020年11月27日22时许,陈堃突然接到南京鼓楼医院电气负责人顾勇打来的电话:“医院后台机房不间断电源故障,现在挂号、诊断系统都用不了,你们能赶紧来看看吗?”

作为市中心的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鼓楼医院夜间的急诊病人也络绎不绝,突然的停电使得排队就诊的人群乱了起来,场面一度拥堵不堪,因为停电可能还会影响次日的手术安排。

按职能划分,电缆入户后的设备运维由客户自行负责,但因为电力的专业性,延伸服务成为陈堃和同事们在工作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一道围墙是法律责任的“分界线”,却不是供电服务的“终点线”。

      赶到现场后,陈堃等发现焦糊味很浓,消防灭火后泡沫遍地。顾勇无奈地对陈堃说,如果天亮前不能恢复系统供电,医院怕得停诊。

      陈堃和同事二话不说,立即展开抢修,天台、排线管道、空调机组……四处寻找就近的电源接入点,最终锁定了同一楼层的电梯机组。一边绘制临时供电设计图,一边快速调集40多名施工人员集结,协调近1000米电缆火速运抵现场……28日凌晨1时许,敷设电缆、架设两台低压分支箱,抢修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5时许,临时电源接通,医院挂号、急诊等区域的用电恢复。“站了7个多小时,腿都僵了。”陈堃回忆,虽然忙碌了一整夜,但搭接的临时电源一直保持到医院机房故障彻底排除方才拆除,且供电稳定。

      锐意进取

      琢磨推动行业进步

      如何用科技手段替代“人海战术”,变被动抢修为主动预警?这是近几年陈堃一直琢磨的事儿。

      夫子庙秦淮灯会是春节期间南京最重要的节庆活动,持续约两个月时间,高峰期日人流量达50多万人次,每年现场都要投入近500名电力保障人员,分散在方圆5公里的范围内保电。

“活动规模越大,现场组织协调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就越大。这一点我在参加2014青奥会保电中深有体会。”陈堃如此解释带领团队从事科研攻关的初衷。

      2014年至2018年,陈堃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了第一代可视化电力保障指挥平台。“当时电压、电流采集器有海碗大,精度还低,只能装在几处重要设备的出线处。”陈堃说,“发现问题实时通讯效率不高,我总想着如何改进。”

      “如今的采集器只有矿泉水瓶盖那么大,使用场景从大型活动到多布点的小场景保电。”之后的3年时间里,陈堃带领研发团队不断改进平台功能,最终实现了实时通话、视频会议功能,现场指挥调度更从容便利。

      今年是陈堃参加秦淮灯会电力保障的第17年,可视化电力保障指挥平台将故障平均查找时间由30分钟降至5分钟,故障抢修时间平均缩短半小时。而且,系统新增了智能识别技术,可以根据图像信息自动进行故障诊断,变得更“聪明”了。

      “这几年灯会规模不断扩大,光灯头就超过1000个,已经超出人力控制的量级。但因为有了这套系统,保电人数却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这是科技的力量!”陈堃自豪地介绍,仅今年,他和团队就为建党百年庆祝活动、金秋经贸洽谈会等重大活动进行了230余次保电,全部实现零故障、零闪动、零差错、零投诉,共节省人力成本10余万元、节省人力2000余人次。如今,这套平台系统已普及应用到了全省全部13个地市的电力保障之中。

      “每年公祭日保电时间段,只要看到陈堃带队我就很放心。他们的监控精度已从总负荷细化到展馆分区用电、安检门,甚至音响照明,给了我们场馆用电很大的帮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电气负责人朱世杰表示。

      逆行而上

      守护古都迎接挑战

      7月20日,南京禄口机场突发新冠疫情。“我是班长,经验丰富,这次还是我来带队!”当天,在部门抗疫动员大会上,陈堃的表态短促有力。

      接下来的3天里,陈堃带领班员对全市4家定点收治医院和50家发热门诊展开特巡。同时,他还担任南京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指挥部经济运行保障组的联络员,负责解决政府机关、重点医院和防疫物资生产企业遇到的供电问题。

      7月26日16时许,南京供电公司接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电话,受命为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在建的“火眼”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提供保电。半小时不到,他就和同事赶到现场,穿上全套防护服后,勘查了场馆的供配电情况,并针对实验仪器的负荷特性,协助指导“火眼”实验室调整配电房及末端部分设备的整定值,安排一辆功率为500千瓦的应急电源车和8组1400千瓦不间断电源装置接入。

      实验室日可检测200万人份核酸样本,一旦设备短时失电,会造成大量核酸样本检测失效。为确保万无一失,陈堃提出了4名保电人员“7×24小时”轮流值守的方案。睡在实验室外的应急电源车上的第一晚,陈堃通过手机微信对妻子说:“别担心,我很好,战士就应该睡在战壕里。”

      全城防疫并未让南京“停摆”。在有着“中华第一商圈”美誉的新街口,当时的新百地下美食城正经历着“脱胎换骨”式的厨房电气化改造。

      虽然有着政策的扶持和推动,新百的物业和商户们还是对投入产出有所担忧。“根据测算,改造后可节省用能成本至少20%。而且我们一家家走访过,大部分店铺以炖、煮、炸为主,改电后温度可控,口味更好。”陈堃的解释让店主们吃了定心丸。8月,该美食城42家商铺全部完成厨房电气化改造。经营1个月后测算,各商户平均节约用能成本三成,总计减排二氧化碳13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