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中的那束光
仪征市滨江供电所运维采集班副班长周维忠家的抽屉中,放着150多本银行存折或银行卡,但户头均非他及家人的,而是非亲非故的沿江村村民委托他代为领取退休金或养老金、存钱以及交电费的。周维忠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相托。
这份信任,更是当地百姓发自内心对周维忠数十年如一日热衷于做好事的认可。他23年前编了一句“国家对困难家庭减免电费”的善意“谎言”,自此坚持为16个孤困家庭悄悄垫付电费;他助人为乐、扶贫济困,成为残障青年的“电爸爸”、孤寡老人的“电亲人”。他活成了百姓心中的“一束光”,温暖着身边每个人。11月5日,在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上,他被授予“全国助人为乐模范”荣誉称号,跻身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之列。
一句善意谎言,让绝境家庭重获希望

“合计107块钱,是唐永富家七八月份的电费,我帮交一下。”9月15日,周维忠来到滨江供电所营业厅对收费员宋倩倩说。
周维忠与沿江村村民唐永富非亲非故,为何要帮他家交费呢?这还得从23年前的一件事说起。
1998年夏天,因为唐永富家欠交电费多个月,周维忠第一次走进他的家。一进门,周维忠就愣住了:屋顶看到天,地上长青苔。唐永富向他诉说了生活的艰难:自己右眼失明,儿子唐久亮和妻子刘秀兰都是智力残障,一家人就靠他种点田糊口。
走出唐永富家,周维忠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小时候,自己家经常断粮,兄妹四人只能挨家挨户去借。”吃“百家饭”长大的周维忠,决定暗自帮唐永富家一把。
再次到唐永富家抄电表时,周维忠告诉他:“你家有困难,按照国家政策,给你减免了电费。”唐永富喜出望外,但他不知道的是,当时根本没有什么“减免政策”,他家欠下的电费,是周维忠自掏腰包垫付的。
从那时起,周维忠把唐家人当成亲戚一样照料。周维忠叮嘱沿江村村头的肉摊子和杂货店,“老唐家吃的、用的,记在我账上。”他还联系村委会,拿出5000元,帮唐永富家修缮了危房。
当时,12岁的唐久亮连1到10都数不周全。周维忠带他去理发、洗澡,换上新衣裳,带到自己家里吃饭。在“电爸爸”的呵护下,小久亮渐渐懂了事。
2008年1月28日,几十年未遇的大雪盖住了周维忠上班的路。小久亮早早地等在村头,他执拗地走在“电爸爸”前面,使劲把积雪往两边踢,为周维忠开路。周维忠劝他回去,小久亮倔强地不肯回头。这对“父子”就这样走了十多里路,一直走到滨江供电所门口。
唐永富还有个女儿叫秋霞,15岁时外出打工后音信全无。周维忠出钱在当地报纸上登寻人启事,四处托人打听,直到2015年终于联系上已在宜兴成家生子的秋霞。
2015年端午节,离家22年的秋霞回来了。家人团聚的饭桌上,秋霞给周维忠敬酒,说:“我念这个家,更怕这个家,是周叔叔您给我家带来了光明!”如今,唐永富家办了低保,虽然日子依旧清苦,可是家里有了久违的笑声。
从唐永富一家开始,23年来,周维忠还帮助了其他15户孤困家庭,为他们买米买肉、寻医问药、修缮房屋……据不完全统计,仅交电费这一项,他就垫付了12万元以上。
孤老汉把他当“儿子”,临终也要见上一面

10月30日,周维忠起了个早,骑车去村头肉摊上买了猪肝。拎着东西,他并没有回自己家,而是敲开了老人桂德九的家门。桂德九见到周维忠,笑得合不拢嘴。不知情的人见到这一幕,会误以为这是一对父子!
多年前,桂德九突发肾结石。周维忠上班经过他家门口时,发现平素习惯早起的老人大门紧闭,有点不放心,便推门进去,只见老人疼得蜷缩在床上,赶紧送他去了医院。之后,周维忠在医院照顾了老人一周,直到他康复出院。从此,桂德九多了一个“电儿子”。
偶然得知桂德九从来没有办过生日宴,周维忠暗暗记在心上。2019年正月十三,是扬州传统习俗中的“上灯节”,桂德九家中灯火通明,周维忠给桂德九专门操办了80岁寿宴,邀请了乡邻远亲来拜寿贺喜。
对沿江村许多孤寡老人来说,周维忠是亲人般的依靠。2012年,77岁的孤寡老人胡加平弥留之际,已不能说话,他用手指指屋顶的灯泡,在场的邻居明白了他的意思:赶紧叫周维忠来,临走要见一面。
胡加平晚年高位截瘫,养女远嫁县城,独自一人生活。周维忠就成了胡加平家的常客,带老人看病买药、洗澡擦身,像亲儿子一样,将照料老人的事主动包揽了下来。
这些年,周维忠先后为郭敏忠、胡加平、吕美桃等3位老人送去了临终关怀。老人们无以回报,留下遗嘱:生前用过的轮椅、电视、电风扇留给周维忠。周维忠说,这是一份念想,情义无价。
保管过700多本存折,他是村民最信赖的人

今年国庆假期,在沈阳打工的沿江村村民桂玉保回乡后,来到周维忠家掏出一本存折,请求周维忠帮他年纪大的父母代交电费,周维忠满口答应。
这样的情景已屡见不鲜。作为扎根农村30多年的一名农电工,周维忠24小时随叫随到,客户满意率始终100%。对周维忠来说,群众的事,无论大小,都是自己的“分内事”。
2010年农忙时节,帮村民加工粮食的周本来忙得没空去城里交电费,又担心断了电,影响粮食加工。路过的周维忠得知后说:“我帮你去交电费吧。”就这样,周维忠收到了第一本代交电费的存折。
事情传开了,交到周维忠手中的存折或银行卡越来越多,最多时达700多本。如今,电子交费越来越普及,周维忠手上的存折仍有150多本,不少老人把“养老钱”放心交给他保管。十多年来,周维忠经手的钱有数百万元,但从没人向他要过一张收条。
周维忠,如同一束光,不仅照亮了沿江村,而且不断延展。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2011年,国网仪征市供电公司党委成立了周维忠共产党员服务队。“群众信我,我就要守信。同事信我,我就要带好头。”周维忠说。
2016年夏季汛期,长江大堤沿江村段告急,周维忠带着服务队队员在堤坝上驻扎了45天。“我记得很清楚,6月30日晚上,沿江村外滩2号公用配电变压器突然出现危急隐患,必须蹚水过去排除险情,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周维忠党员服务队队员朱正稳回忆道,当时看着已经快到肩膀的水流,周维忠二话不说,抓起工具就第一个跳了下去,蹚水到险情点,最终大家齐心协力及时排除了风险。
沿江村的每个配电箱上,都有一块铭牌,上面印着服务队员的姓名、电话和服务承诺,方便村民联系。不管是百姓用电还是生活问题,他们有求必应。
多年来,“周维忠”已经成为一个闪亮的名字。他获得了“中国好人”“江苏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他荣誉证书收在柜子里,但那些奖金都拿出来用作了扶贫济困的“基金”,为村里修整危桥2座、装设路灯70余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