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我来守护——记江苏省道德模范陈堃-东台报业网

万家灯火我来守护——记江苏省道德模范陈堃

来源:电力橙     点击数:2523     日期:2021-10-18 09:44:18
      他语速飞快,最夸张的时候一个上午接了189个电话;他嗓子有些哑,2020年移动年底“通话大揭秘”显示,通话时长超越了南京市99.8%的人。      他是80后陈堃,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市场及大客户服务室五级职员、大客户经理五班班长。在南京这座850万人口的大都市里,陈堃和他的伙伴们时刻保障着用

      他语速飞快,最夸张的时候一个上午接了189个电话;他嗓子有些哑,2020年移动年底“通话大揭秘”显示,通话时长超越了南京市99.8%的人。

      他是80后陈堃,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市场及大客户服务室五级职员、大客户经理五班班长。在南京这座850万人口的大都市里,陈堃和他的伙伴们时刻保障着用电可靠,守护着城市“中枢神经”正常运转,也守护着万家灯火璀璨。

      在拥有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江苏最美抗疫职工、国家电网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后,10月17日,陈堃又被表彰为江苏省诚实守信类道德模范。

履约践诺,一声令下使命必达

      “只要客户需要,一个电话,我们立刻赶到现场,这就是我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承诺的方式。”入职21年,陈堃一直坚守着这样的信念。

      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陈堃和班组同事们就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坚强后盾。按职能划分,电缆入户后,运维由客户自行负责,但是因为电力的专业性,延伸服务成为陈堃他们的必然选择。一道围墙是法律责任的“分界线”,却不是供电服务的“终点线”。

      2020年11月27日22时许,陈堃突然接到南京鼓楼医院电气负责人顾勇的电话:“医院后台机房不间断电源故障,现在挂号、诊断系统都用不了,你们还能赶紧来看看!”

每年的秦淮灯会,陈堃都行走在保电现场  杜懿 摄

      作为市中心的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鼓楼医院夜间急诊病人也是络绎不绝,医院“大脑”的瘫痪让本就排队的人群更加拥堵,甚至将影响次日手术。陈堃等人立刻赶到现场。“焦糊味很浓,消防灭火后水漫得一地,医生们从家里赶来,抢救性地把电脑里的资料拷出来。”陈堃这样形容现场情况,“顾勇跟我说,天亮前不能恢复系统供电,医院怕得停诊了。”

      二话不说,陈堃开始爬高上低,天台、排线管道、空调机组……四处寻找就近的电源接入点,最终锁定了同一楼层的电梯机组。临时供电设计图在画着,同时40多名施工人员从全市各处赶来,近1千米的电缆也火速运到现场。凌晨1点多施工开始,敷设电缆,架设2台低压分支箱,5点多临时用电接通,医院恢复了秩序。“站了7个多小时,腿都僵了。”陈堃笑着回忆,后来这个临时电源一直撑到机房彻底完成维修,非常稳定。

      以前晚上睡觉手机开振动放在枕头下甚至抓在手里,现在陈堃买了手环佩在腕上,无数个被振醒的深夜,他披衣冲进夜幕。

创新进取,以奔跑姿态推动行业进步

      如何用科技手段替代“人海战术”,变被动抢修为主动预警,陈堃这几年都在琢磨这个事儿。

      秦淮灯会是春节期间南京最重要的节庆活动,每年持续两个月左右,高峰期日人流量达50多万人,每年现场都要投入近500名电力保障人员,大家分散在方圆5公里的范围内,凭借手机和对讲机沟通工作。

      “现场控制靠‘喊’肯定不行。活动越大,组织协调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也会越大,这点我在2014青奥会保电中深有体会。”陈堃这样解释带领团队搞研发的初衷。

      2014年至2018年,陈堃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了初代的可视化电力保障指挥平台。“当时电压、电流采集器有海碗大,精度还低,只能装在几处重要设备的出线处。”陈堃用手比划,“发现问题实时通讯效率不高,还不如微信直观,我想着得改进。”

      后来的3年间,陈堃改进平台功能,实现了实时通话、视频会议功能,现场指挥调度更便利。“如今采集器只有瓶盖大。”陈堃随手抓起桌上的矿泉水瓶给记者看,“使用场景从大型活动保电普及到了便携式、多布点的小场景保电。”

陈堃与同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利用可视化电力保障指挥平台开展保电工作  杜懿  摄

      “陈堃在每年的公祭日保电中给予我们很大帮助,特别是2020年,他们的监控精度已经从总负荷细化到了展馆分区用电、安检门,甚至音响照明。有他在,我很安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电气负责人朱世杰在采访中表示。

      “平凡不是平庸,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陈堃说,自己不愿意躺在前辈们业绩上做个守成者,而是要做一个锐意进取的创新者。

      2021年是陈堃参加秦淮灯会电力保障的第17年,可视化电力保障指挥平台将故障平均查找时间由30分钟下降为5分钟,故障抢修时间平均缩短了半小时,而且系统新增智能识别技术,可以根据图像信息自动进行故障诊断,变得更“聪明”了。“这几年灯会规模扩大,光灯头就超过1000个,已经超出人力控制的量级。但保电人员却减少到原来的1/10,这就是科技赋予我们的能力。”陈堃自豪地说。

      据统计,仅2021年,陈堃及其团队为金秋经贸洽谈会等重大活动进行了230余次保电,全部实现零故障、零闪动、零差错、零投诉,共节省人力成本 10余万元、节省人力资源2000余人次。而他的这套平台也普及应用到了全省13个地市的电力保障中。 

逆行而上,为古都平安和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7月20日,南京禄口机场疫情突发。“我是班长,经验丰富,这次还是我来带队!”当天,在部门的抗疫动员大会上,陈堃的表态短促有力。

      接下里的3天中,陈堃带领班员对全市4家定点收治医院和50家发热门诊开展特巡。他还担任了南京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指挥部经济运行保障组的联络员,负责解决政府机关、重点医院和防疫物资生产企业遇到的供电问题。

陈堃(右)在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了解用电情况  杜懿 摄

      7月26日16时许,南京公司接到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电话,受命为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在建的“火眼”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提供保电。

      半个小时不到,陈堃就和同事赶到了现场。穿上全套防护服后,他仔细勘察了场馆的供配电情况,针对实验仪器的负荷特性,协助指导“火眼”实验室调整配电房及末端部分设备的整定值,并安排一辆功率500千瓦应急电源车与8组1400千瓦的不间断电源装置接入,再加一重供电保障。

      实验室日可检测200万人份核酸样本,一旦设备短时失电,会造成大量核酸样本检测失效。为确保万无一失,陈堃提出了4名保电人员“7×24小时”轮流值守的法子。睡在实验室外的应急电源车上的第一晚,陈堃和妻子的聊天记录中这样一句话:“别担心,我很好,战士就应该睡在战壕里。”

      全城防疫并未让南京“停摆”。在有着“中华第一商圈”美誉的新街口,新百地下美食城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厨房电气化改造。

      虽然有着政策的扶持和推动,新百的物业和商户们还是对投入产出有所担忧。“根据我们的测算,改造后可节省能源成本至少20%。而且我们一家家看过,大家的店以炖、煮、炸为主,改电后温度可控,口味会更好。”陈堃的解释让店主们吃了“定心丸”。

8月,该美食城42家商铺全部完成了厨房电气化改造,灶台更加清爽整洁。经营1个月下来测算,各家商户平均节省的能源成本3成,减排二氧化碳13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