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拼搏和奉献奏响新时代“雪域高原红”-东台报业网

用拼搏和奉献奏响新时代“雪域高原红”

来源:电力橙     点击数:4534     日期:2021-10-02 09:43:34
      9月的南京缓缓染上了秋色,人们披上一件单衣,步入最舒适的季节。而南京华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第五批西藏帮扶组的13名成员,穿上了厚实的冲锋衣,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使命,踏上海拔4600米的高原。今年3月起,该公司已有五批65人赴藏帮扶,围绕标准化建设、项目共建、电力设计等5个方面开

      9月的南京缓缓染上了秋色,人们披上一件单衣,步入最舒适的季节。而南京华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第五批西藏帮扶组的13名成员,穿上了厚实的冲锋衣,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使命,踏上海拔4600米的高原。今年3月起,该公司已有五批65人赴藏帮扶,围绕标准化建设、项目共建、电力设计等5个方面开展理论和实操指导,为长远合作提供技术经验保障。

高原上的铁塔,就是前行的动力

      “第四版方案终于通过了评审,这是我们中秋节最好的礼物。”桂帆边说边揉揉眼,在高原上由于眼压偏高,他的双眼常常充血,看东西就像隔层纱。

      桂帆是此次帮扶工作组电网规划设计方面的负责人。9月19日上午,他和同事们编制的一条专供仙足岛的10千伏新增线路方案通过了初步评审。

      仙足岛是拉萨河内的一座江心岛,目前仅有一条10千伏线路供电。近年来岛上旅游业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用电需求随之增加,现有线路经常超负荷运行。为此,拉萨供电公司计划新增一条线路专供仙足岛,请西藏帮扶组进行电网规划设计。

华群能源集团第五批西藏帮扶组现场制定10千伏新增电力线路方案


      由于岛上多为居民用地,预留给放置电力设备的区域空间不足,设计适宜的供电方案成了难题。自9月14日入藏以来,桂帆和同事们便头顶烈日、吸着氧气瓶将仙足岛跑了个遍,实地勘察合适的线路通道。他们白天在现场奔波,晚上回到驻地修改设计图,总是一熬就到凌晨两三点。“失眠是高反的症状之一。”桂帆说。

      经过反复勘察,桂帆和同事们决定因地制宜,在岛上建设室外箱式开闭所。相较于环网柜,开闭所用于分配电力的出线口更多,更能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顺利的话,岛上居民年底前就用上“可靠电”了。”桂帆笑着说。

      19日中午,一结束现场评审,桂帆和同事们匆匆吃了午餐,没回驻地休息,就直接开车前往当雄县指导农网改造。“要不是因为南京疫情,上个月就该入藏了,我们多赶一点,就想把疫情耽误的时间追回来。”

华群能源集团第五批西藏帮扶组在去当雄县进行现场勘查的路上遇到大雪冰雹

      当雄县位于拉萨北部,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夏季空气稀薄,年平均气温5℃。前往当雄县的路上,帮扶组突遇大雪冰雹,持续不断的雨雪让大家即使穿着棉袄也倍感“激冻”。“高海拔地区电网改造施工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技术支持力量薄弱等问题,让现场勘察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再难也必须过来看看。”桂帆说。

      由于地貌类型复杂,很多勘察点车辆无法驶入,帮扶组只能冒着大雪、寒风高原反应徒步前往,一路上边走边核对电网线路走向、杆塔位置是否合理、了解当地电力负荷需求。途中休息了四五次,大家都气喘吁吁,嘴唇发紫。

      “这次在西藏的时间不长,我们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桂帆说。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每每看见高原上的一座座铁塔,就觉得浑身充满力量,一切都是值得的。

临时帮扶专家,作用不临时


      一到拉萨,严夏军的手机就响个不停,“师傅,可把您盼来了!”“严哥,快来咱这儿看看新项目。”

      严夏军是此次帮扶工作组组长,作为一位曾援藏一年半的“老西藏”,他在这里结识了许多风雨同舟的“战友”,也带出过不少优秀的“徒弟”。对于帮扶工作,严夏军有着自己的理解。“以帮代培,以帮促学,在开展工程建设全过程帮扶的同时,更要提高西藏泛在公司人员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授人以鱼,同时也授人以渔,这才是我们的初衷。”严夏军说。

华群能源集团第五批西藏帮扶组在西藏泛在电力能源有限公司交流座谈


      因此,这次他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南京华群能源集团和西藏泛在公司的联合项目部进行现场调研。按照标准化项目部建设要求,双方针对每一个帮扶项目都组建了联合项目部,发挥南京华群能源集团在人员、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统筹资源,建立了长期专业支撑团队和临时帮扶专家团队相互补充的机制。

      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临时帮扶专家,不仅有技术上的帮扶,还有人员、管理等方方面面。”因此这次帮扶,严夏军特地带来了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韩利。

      入藏前,韩利就做了大量功课,充分了解当地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行李箱一半装的都是帮扶资料。夜里10点多到达拉萨,第二天9点一上班,他便一头扎进了西藏泛在公司。针对长期以来西藏泛在公司的在人力资源管理、高层次人才、管理培养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韩利上午带着西藏泛在公司专职讨论人才引进模式和培养方案,下午现场开展人力资源专业培训,推动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绩效管理方式在西藏泛在公司落地生根。

      “踏实务实”“深入细致”“帮助我们改变了许多观念”,这是藏族同事们对韩利的一致评价。“如果能帮助西藏泛在公司搭建人才引进通道和培养机制,那这潭水就活起来了。我是个临时帮扶专家,但希望发挥的作用不临时。”韩利说。

让高原风光弥补团圆饭的遗憾


      “有喜悦,有痛苦,有思念,有感动,领略了高原的美丽雄壮,体验了高原的严酷环境,感受了藏民的热情和质朴,也从内心深处感谢这段经历让我成长。”这是帮扶组里的“00后”李杰在援藏笔记中写下的一段话。

      中秋前两天,当被问到是否想家时,这个“小男生”略显动容。他说,这次远赴西藏,家里人难免牵挂,尤其是从来没有离家这么久。这几日,李杰高反严重,夜里也睡不着,有几次去海拔高的现场途中都头晕呕吐,但他还是坚持一路边听、边看、边学、边记,每天晚上回到驻地,给家里报的都是平安。和他差不多大的还有吴金峰和张高生两个“95后”小伙儿,尽管他们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来到西藏就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用拼搏和奉献挥洒青春和热血。

华群能源集团第五批西藏帮扶组在现场勘查

      南京电力设计院时敏的女儿今年九月刚上班,中秋节原本计划用第一个月的工资请老爸老妈“搓一顿”,时敏却因为赴藏缺席了这顿重要的团圆饭。“穿梭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里,强烈的阳光、纷飞的大雪,还有一望无际的雪山,都足以弥补这顿团圆饭的遗憾了。”时敏说。

      不管山有多高,都能立塔成峰;不管路有多险,都能使命必达。从“60后”到“00后”,这一中秋节无法和家人团圆的西藏帮扶组,心向光明,情暖雪域,让电照进藏区,将爱传至高原。从南京到拉萨,3000公里相距遥遥,间隔山海,3000公里却也很近,打开心窗,温情就能直达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