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安公司:里下河岸乡村俏
江苏海安里下河地区,河网密集,风光旖旎,物产丰富,是全省有名的农业种植和养殖区。五千年的青墩文明孕育了里下河地区淳朴的民风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滋润着水乡村民世世代代的生存与繁荣。
盛夏刚过,河畔水草风茂,绿树参天,风景宜人。在充足电力的推动下,乐百年小镇、甸上桃源等旅游景点应运而生。水乡村民因水生财,喜逐颜开地跨进了美丽富饶的电气化幸福生活。
菌菇种出“致富果”
8月14日,南莫镇邓庄村村民郭发静、朱亚举正在将培养料的主料和辅料按照比例混合均匀,然后加水搅拌,准备入秋后的蘑菇种植。
地处里下河地区的南莫镇因为土地贫瘠、交通闭塞,多年来被外乡人戏称为“难摸”镇。据老人们回忆,一直到2007年,村民们都靠种粮为生,全镇仅有一座占地30亩的菌种厂支撑着当地经济发展。
在老百姓眼中,农村道路的建设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随着南莫镇“百桥连路、三纵三横”、“万里农路连镇通村”工程的启动,在接下来的10多年里,海安供电公司紧跟其后,采取大量投入、分阶段实施的方法,对全镇所有的配电变压器和电力线路全部进行了更新升级和改造,现在,全镇已经有405台变压器,总容量超过81000千伏安,并建成食用菌产业基地1000多亩,为里下河畔乡村致富划出一道显目的亮光。
充沛电力和当地特有的肥沃土质,吸引了福建一批客户在当地投资兴建菌菇大棚。雪白的蘑菇、俊俏的香菇、精致的袖珍菇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为了让菇商在当地安心生产经营,南莫供电所成立了水乡供电服务小分队,从用电开户、装表接电开始,全程提供免费咨询、冷库安装和用电设备检查服务,给32户外地菇商吃了一颗“定心丸”。菇商们在邓庄、林庙等几个村庄“安营扎寨”,带动周边2000多名农民就地打工,年增加农民打工收入约4000多万元。
“菌菇晒干、冷冻后放在冷库可以延长保存时间,解决新上市时价格偏低的问题。电可太重要了!”2019年11月,海安市供电公司增容了南莫村的变压器。村民邓光和随即扩大了自家的菌菇种植规模,还建起了冷库。2020年6月,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他家的菌菇销售量增长了近6倍,但冷库却出了问题。
“冷库就是我们的粮库,必须保证24小时不断电。”邓光和说。他向南莫供电所求助。该供电所员工仅用两个多小时就帮他更换了原来线径小、年久老化的地下电缆,解决了冷库的用电问题。
据统计,南莫镇现有21个菌菇冷库。南莫供电所水乡供电服务小分队定期上门检查冷库用电线路,分析冷库用电负荷变化,了解客户用电需求情况和后期规划,杜绝冷库用电设施在用电中存在的私拉乱接安全隐患,及时帮助消缺处理。
目前,南莫镇正在打造“苏中食用菌第一镇”。全镇年产各类食用菌约1.5万吨,产值超1亿元,每年可为种植户增收600多万元。
“凤凰”落户“水汤子”
8月4日,白甸镇种植的菱角陆续进入成熟季,为了满足苏南及上海等地区市场的供应,村民们划着菱桶抓紧采摘菱角,构成水乡独特的丰收图景。
电助力,产业俏,农民富。在有着南通市水乡明珠之称的白甸镇,兴化红膏蟹走俏市场;有机稻、龙顺米荣获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14家外来企业入驻节能环保产业园,成为白甸镇经济增长的新载体,白甸人民生活驶入了快车道。
说起支持乡村致富发展的电力发展与变迁,当了20多年村电工的孙忠礼回忆道:“20年前,我们白甸村只有8台50千伏安的公用变压器,只能负责农忙灌溉、脱粒和老百姓的生活用电。如今,我们村已经有30多台变压器,线路全都换成了120的绝缘导线,工业、农业和居民用电量更是翻了20多番。”
据悉,近年来,海安供电公司对里下河地区的供电设施进行优先投入,全面实施“服务美丽乡村建设责任工程”,改造后的农村电网可以满足当地农村10年发展需求。农村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均达到承诺指标99.9%和96%以上,低压配电装置完好率达到100%。
“最近用电情况怎么样?”8月11日,白甸供电所党员服务队队员陈建平来到牧原现代化生猪养殖场,了解电气化设备运行情况,征询用电需求。总投资10亿元的牧原现代化生猪养殖场占地335亩,是全省挂牌推进的农业重特大项目,也是南通最大的“菜篮子工程”,建有5万平方米的平铺猪舍和15万平方米的多层楼房猪舍,配料、通风、恒温全部采用电气化设备,年销售达8亿元。2020年3月,养猪场建设之初,海安供电公司组织20名施工人员全力参加项目接电施工,仅用10天便为其新上两台400千伏安临时变压器,为工程开工争取了宝贵时间。
放眼如今的白甸镇,白鹭翩翩,鱼虾成群,是一个宜业宜居、富裕和谐的优美庄园,现代农民集中居住区内的一幢幢农民别墅光鲜亮丽,风光独特,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古林禅寺、志开纪念馆按步实施,建成开放的西泊乡村旅游集聚区、洪家滩樱桃园吸引游客峰至沓来。
村民常琦站在自家近400平方米的楼房前自豪地说:“别看我们这里从前是出了名的穷‘水汤子’,现在我们家家户户都有致富项目,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要不是供电公司一路帮我们解决用电难题,我们怎么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呢?”
智电照亮新生活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夜空里灯光远近辉映。源源不断的电力通过智能电网输送到里下河地区的角角落落,勾勒出“味稻小镇”—墩头镇的秀美轮廓。现代的智能电网,已经成为这个地处海安偏远小镇的重要支柱,照亮了村民们的美好生活。
墩头镇是白龙的故乡,水浒的故里,现有耕地面积7.07万亩,水稻是本镇主体农作物。全镇土地流转面积达33000多亩,20亩以上种植大户72户,建立家庭农场36家,基本形成育秧、机插、植保、施肥、收割全程机械化,与电密切相关的家庭农场智能控制系统也走入了平常百姓家。
“这次我们家庭农场的西瓜能够在第三届江苏好西甜瓜品鉴推介活动中获评两个省级大奖,与你们平常便捷贴心的服务分不开呀!”8月3日,海安供电公司墩头供电所党员服务队队员章龙来到海安升和家庭农场,帮助检查漏电保护器、用电线路和电动机等,农场负责人季桂祥对供电服务非常满意。
升和家庭农场位于白甸镇宝祥村,占地2000余亩,主要进行稻麦、蔬菜种植和瓜果栽培。农场内用电设备较多,遇到气候干旱时期,3台大功率抽水泵需要同时上岗。随着农场规模的不断壮大,智能全自动控制器烘干房、电热丝加热土壤的应用使得用电量相应激增。海安供电公司墩头供电所党员服务队及时上门帮助迁移变压器、更换小线径线路,杜绝安全隐患,彻底解决客户用电难题,大大降低了农场的用电成本。
用智能家电、看互联网电视、开新能源汽车。这是墩头镇村民如今的真实生活写照。走进村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综合大楼、文化广场和篮球场、健身器材、文化书屋等公共设施应有尽有。全村所有农户家中都安装上了智能电表,大家学会了随时在互联网上实时了解自家的用电信息。
村子里的变压器也智能化了。农网智能配电台区监控系统实现了遥信、遥测、遥控“三遥”功能。设置的短信告知方式还可以及时将重要信息通过移动公司的GPRS无线通信传递给工作人员,实现了智能电网的“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使用该系统后,在确认符合恢复送电条件的情况下,前后处理时间不到5分钟便可恢复供电。
“现在电动汽车充电真的很方便,不仅充电时间短,而且很容易就能找到附近的充电桩,供电公司考虑得很周到。”今年6月份,海安实现了充电设施区镇全覆盖,墩头镇的村民们也拥有了方便快捷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只要用手机下载国网‘e充电’APP,寻找最近的充电地点,扫描充电桩上面的二维码之后就可以直接充电。
2020年,国内首个以湿地文化为核心的健康小镇—南通乐百年健康小镇落户墩头,成为墩头人引以为傲的乐事。
一碧清水,云白天蓝,处处流露出农村生活的富足,生机蓬勃的新农村电气化正带领里下河村民们迎接着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杨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