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沃野“亮”出绿色底蕴——国网江苏电力助力乡村振兴综述-东台报业网

广袤沃野“亮”出绿色底蕴——国网江苏电力助力乡村振兴综述

来源:韦瑜华 董莹     点击数:363     日期:2021-09-26 18:07:46
乡村振兴,电力先行。

五谷丰登,鱼蟹满塘,瓜果飘香,稻菽卷起千层浪……又是一年丰收时。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乡村振兴,以高质量发展为要求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电力先行。国网江苏电力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工作部署,统筹结合国网公司及江苏省委省政府服务“三农”工作要求,通过绿色电力赋能,助力乡村振兴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让老百姓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国网兴化市供电公司组织员工为泰州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进行特巡,并在现场配置应急电源车。汤德宏/摄

“绿色农业”成了乡村富起来的动能

东林村富硒大米成熟收获之时,太仓公司的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服务村民秋收。吴雪丹/摄

“稻花香里说丰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秋天之美,那“丰收”再合适不过了。9月23日,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鱼米之乡”江苏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在苏州市太仓市城厢镇金满仓米业有限公司,一粒粒“富硒大米”跃动在全电加工流水线上。“有了充足的电,我们的大米加工全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这段时间农忙都是加班加点赶工。”看着这副热火朝天的景象,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兴奋地说。

有了丰收这个基石,发展和民生就有了坚实基础。如今,东林村探索出了“一根草、一片田、一头羊、一袋肥”的循环模式。“循环农业生产出来的金仓湖大米每吨比普通大米多赚4000元,每年至少增加收益300万元。”苏齐芳介绍,通过发展循环农业,该村去年农业产业链经营性收入达3490.83万元,全村资产已经达到了3亿元。

坚强稳定的电力供应是保障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仅“十三五”期间,国网江苏电力累计投入农村电网改造资金超过690亿元,在农村新增配电变压器7.7万台,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2万公里,农村户均容量提升至4.8千伏安,农网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6%,农村供电能力全国领先。

每一颗果实,都来之不易,每一份收成,都饱含希望。在新型农业发展壮大的征途中,坚强智能的新型农村电网、充足可靠的电力供应成了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广大农民富起来的新动能。

在常州东南村,粮食电烘干让2000亩绿色稻米晾晒不用再看“老天脸色”,“夏墅”牌有机稻米名扬全国;在无锡惠山区,“全电养殖”让5000余头生猪生活在整洁宽敞的恒温宿舍里,“地产猪”畅销全市;在南京溧水区,“零碳鱼塘”将水面光伏发电、储能和高密度养殖相结合,鱼塘年产值翻了两番;在泰州兴化市,“智慧养殖”让蟹塘的水温、氧含量、PH值都实现了精确测量,螃蟹质量和产量都升了级……

“低碳乡村”成了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国网常州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的队员走进东南村开展用电服务保障工作,有趣的稻田画和全电民宿融为一幅丰收画卷。徐淳钰/摄

一排排白墙黛瓦的二层小楼点缀着农耕文化墙体彩绘,路边门前的菜园子里生机盎然,曾经的电线蛛网也变为遁地穿行的地下电缆——走进盐城市盐都区学富镇蒋河村,一幅迷人的新农村画卷铺展开,用村民仓金海的话来说,是“改头换面”了。

对于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环境容量极小的江苏而言,生态是最难破题的挑战。近年来,国网江苏电力大力推动消费侧清洁低碳发展,致力让老百姓的生活更绿色、更实惠、更安全。

“旅游旺季,我们的全电民宿水云居都是一房难求”,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山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虹介绍,全村50余个休闲农庄和特色民宿全部完成了电气化改造,电灶取代了柴灶,蓄热式电锅炉、蓄热式电暖气等设施取代了以往的锅炉、煤气取暖,没有了以前的烟熏火燎,热效率还达到了90%以上,年用能成本也降低了1/3。

目前,山联村已经搭建了两条观光旅游环线,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庆年,“未来的山联村,将成为城市人向往的地方。”朱虹说。

引入了电力元素,江苏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启了“美颜”模式。在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曾经的采煤塌陷区改建成人工湖景区,曾经黑灯瞎火的采煤区也用上了亮堂堂的智慧路灯;在宿迁市耿车镇刘圩村,昔日污染严重的“垃圾小镇”变成了网红镇,小桥、流水、屋顶光伏、电采暖等等,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都随处可见。

建设令人向往的美丽乡村,是美丽江苏建设中的应有之义。国网江苏电力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在全省18个大型农场实施绿色低碳农场建设工程,推广乡村旅游电气化,推动建设100个全电景(街)区、500个全电民宿等精品工程,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田园乡村。

“智能生活”成了乡村居民的日常

在淮安市金湖县红湖村集中居住区,国网金湖县供电公司的台区经理正在向居民讲解电气化智慧共享平台APP的使用方法。梁德斌/摄

近日,江苏省正式发布《江苏省数字乡村建设指南(试行)》,推进数字乡村的建设。随着江苏各地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幅幅充满数字气息的乡村生活图正缓缓铺展开来。

淮安市金湖县塔集镇高桥村黄庄组村民黄明洲打开了手机里的智慧共享平台APP,正在查看自家用电情况。该平台显示,当天,黄明洲家里用了17.68度电,其中3台空调占了大头。“平时不知道什么电器用电量大,现在可以知道空调每个时段的用电情况。”黄明洲说。

去年5月,江苏首个电气化智慧共享平台在淮安金湖县建成上线。该平台可以为用能客户、能源服务商和政府机构提供智慧用能服务,为推进“未来乡村”数字化改革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以前天不亮就要起来调增氧机,现在都是全自动的,可以睡整夜觉了。”淮安市金湖县塔集镇龚河村村民张来树有150亩鱼塘,通过传感器对鱼塘容氧量进行精准探测,当容氧量不够,传感器就会把数据信息传送到电气化智慧共享平台,再由平台发送指令开机增氧。

这是江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国网江苏电力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依托电力大数据、能源云网平台、5G数据共享等数字化优势业务,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赋能,拓宽智能农业应用场景,为建设智慧农业、推动智慧生活助力。

常州市溧阳市古县街道茶亭村村民陈俊同样感受到了智慧生活的便利,通过e充电APP,陈俊找到了古县街道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给自己的爱车进行充电,“没想到老家也有了充电站,不用担心没地方充电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县乡居民购置电动汽车,国网江苏电力先后投入3.3亿元加快全省充电设施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充电设施乡村全覆盖,并计划与车企合作,在每个地市及大部分县建成电动汽车体验中心,提升乡村用户购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