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小康】太仓东林村: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东林模式”
深秋时节,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阳澄湖的支流杨林塘穿村而过,两岸一望无际的稻田内,稻浪翻涌。
9月17日,东林村农场负责人徐坚坐在办公室内,手指点击手机屏幕,远程开启电灌站。瞬时,4公里外的东林合作农场内,一台37瓦的电动机开始工作,哗哗的水流淌进沟渠,滋润着丰收在即的水稻。
再过一个月,水稻收割后,东林农场内的秸秆又将迎来一次“轮回”——秸秆回收发酵成生态饲料,饲料喂养出美味湖羊,羊粪处理成生物肥料,肥料抛撒回江边沃土,沃土滋养着鱼米之乡……
东林村位于太仓市最北端,由4个村合并,辖区总面积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400亩,共有42个村民小组768户居民,先后获得“全国绿色生态产业化示范单位”“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
2007年,东林村将土地整治改造,逐渐形成了2200亩高标准农田,建立了村集体经营的合作农场。近年来,东林村引进富硒大米水稻种植技术,从育种育苗到烘干包装、冷藏保鲜,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创建了金仓湖富硒大米品牌。同时,为了回收利用大量剩余秸秆,东林村在全国率先试水工厂化秸秆发酵饲料生产,打通合作农场、富硒米加工厂、秸秆饲料厂等多种业态,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这一模式,使农场的化肥用量减少约60%,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9%提高至3.5%,有效提升粮食和果蔬品质。
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发展,东林村的用电需求不断增大。太仓公司心连心党员服务队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带头开展走访摸排工作,了解村产业整体规划、村民的期盼,针对性地开展电网布点、“保姆”服务。
“我们的发展到哪里,供电服务就跟到哪里。村民致富、乡村振兴,供电要记头功。”徐坚动情地说,“农业效益越来越高,农民收入越来越多,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徐坚介绍,生态循环产业链,已成为村级发展的支柱产业,每年可为东林村集体经济贡献1200万元。2020年,村集体经济稳定收入突破2800万元,村级总资产已超3亿元。
可谁能想到,在2004年该村合并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出了名的薄弱村,村集体资产不足200万元,村内普遍存在低压电、用电“卡脖子”现象。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2005年,110千伏东林变电站在东林村建成投运,国网苏州太仓市供电公司又因地制宜地开展台区增容和10千伏线路改造。改造后,东林村共有4台变压器,总容量增至800千伏安,供电半径大大缩短,供电可靠性明显提升。
为满足东林村的粮食烘干中心用电需求,太仓公司还专门新增了1台容量为1300千伏安的变压器。为有效减少农场的能源消耗,去年,太仓公司在生态羊场屋顶建设200千瓦容量的光伏发电站,开展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据统计,年均发电量18万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0吨,在满足羊场的用能需求的同时,起到了遮阳降温的作用。
目前,东林村已形成了“种植—秸秆饲料—养殖—肥料—种植”的农业循环框架模式,打造出“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一粒米”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
2020年起,东林村围绕农旅融合目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夏秋旅游旺季,来自上海、苏州等周边地区的游客络绎不绝。据统计,去年东林村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为村里带来400万元收入,为村民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今年,东林村还将增加“一粒米”“一根芽”“一头牛”“一根菌”四个新节点,并与“四个一”循环农业串联成珠,让游客乘坐新建的东林小火车观赏幸福田园乡村。
现在的东林村,汽车和复式楼是家家户户的“标配”,不少村民还开上了新能源汽车。“上个月我家刚添了一辆电动汽车,供电公司很快就把电通到了家门口充电桩上,充电可方便了!”村民许建材说起现在的生活,笑得合不拢嘴,他说东林村的条件甚至比城里还要好。
如今,一个集生产、休闲、餐饮、体验、旅游、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化美丽乡村图景,正在东林村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