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保电一线的入党申请书
近日,南京已全域转为低风险地区,进入常态化防控,因疫情被“慢速播放”的城市再次启动。在抗疫的一个多月,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员工坚守在第一线,2636名党员冲锋在前,让一批群众备受鼓舞。该公司多名员工在战疫一线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他们当中,有刚入职的新员工,有工作了十年的客户经理,有严谨细致的电网调度员,有宣传战线工作者……
“舍小我、成大我”的精神坚定入党决心
“即使身在漩涡中心,禄口供电所的师傅们依然第一时间为核酸检测点、防疫卡口接上电,禄口营业厅哪怕只有一个人能正常到岗,依然坚持窗口服务。这种‘舍小我、成大我’的精神更加坚定了我想加入共产党的决心。”8月14日,在南京江宁禄口街道封控区,正在禄口供电所值班的杨明宇郑重写下这封入党申请书,递交给了禄口供电所党支部。
8月3日下午,杨明宇接到供电所所长张厚平的电话:原先在供电所值班的员工陆续被要求居家隔离,人手严重紧缺。1998年出生的杨明宇去年刚入职,听到这一消息主动要求增援。
“疫情就是命令。现在禄口所内人手短缺,情况严重,我愿听从上级的指挥和派遣,投入一线,不计得失,绝不退缩……”请战书里这样写道。
8月5日,包括杨明宇在内6名同志组成的增援禄口供电所突击队整装“逆行”,进入位于封控区,保障禄口、铜山地区72000余户居民正常供电和抢报修工作。
突击队把供电所二楼的机房改成了值班室,临时放置了两张行军床,守着两部值班电话。一天夜里,正在值班的杨明宇被急促的铃声惊醒,一看手表凌晨三点半。“您好,禄口供电所。”“我在浣西村团结河站这边,农田里的水泵没电啦,你们快来看看。”“别急,我们马上过去。”杨明宇在所里主要负责接听抢报修电话、协调安排抢报修工作和处理工单。
在连续呆了十天的值班室里,杨明宇在入党申请书里写下:“在特殊时期,能够在自己熟悉的岗位上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我感到十分自豪和快乐,也更加能够体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意义。”
很羡慕,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
陈欢是江宁区供电公司一名低压客户经理,也是班组的副班长,主要负责江宁城网范围内防疫点的临时接电、集中防疫检测点特巡保障工作。
过去的一个多月,他几乎每天凌晨两点睡,早晨六点半起,常常夜间十一二点还在沟通协调物资、运维单位。“精神高度集中,紧绷着一根弦,也感觉不到累,像是有一股信念支撑着。”他回忆道。
抗疫期间,身边党员的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陈欢。7月24日,江宁区供电公司党委发出红色集结令,号召公司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主动担当、冲锋在前。“看到这个集结令,我很羡慕,自己也想成为其中的一员。”
在防疫工作中,陈欢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着自己。7月28日,江宁区供电公司接到江宁区洗消中心新建工程的紧急接电申请。该洗消中心是南京全市8个救护车洗消中心之一,用电容量达250千瓦。当天,陈欢带领班组迅速开展现场勘查,设计、施工同步进行。下午四点,变压器、线材、电杆等电力设备进场,在工地外围与土建工程同步施工。当晚23时58分,洗消中心新建工程送电成功,全程仅用了8小时。
就在两天前,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深刻明白,党员身份意味着责任、付出,意味着奉献。请党组织考验我,我将继续坚守岗位。”
不同的战场,同样的坚守,共同的信念。封闭值班的配网副值调度员胡灿发出每条调度指令时简洁明了、思路清晰。2019年入职的他主动报名了从7月27日开始的分组分场地封闭值班,这意味着远离家人、脱离一切社会活动,直到疫情结束才能解除封闭。
“这些日子里,我接触到了身边很多优秀的党员,他们在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就积极参与封闭值班,这次依旧主动请缨,让我深感敬佩。”胡灿说,“比如周科峰班长,他家里有两个孩子要照料,却仍然带头值班。还有黄映,宝宝还不到3岁,她也主动要求封闭。”
8月16日,胡灿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进一步激发了我入党的信心与决心。”
透过笔和镜头,看到了各种“逆行”方式
“我采访跟踪他们的故事,被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一座城市想要闪闪发光,离不开这样前赴后继的‘逆行者’。”8月10日,吴小荣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自白。
他是南京供电公司宣传战线上的一员。疫情期间,跟随电力工作人员去到核酸检测点接电现场、重点项目施工一线,用笔和镜头记录下在一线抗疫的电力人,其中有不少便是共产党员。从他们身上,吴小荣看到了各种“逆行”的方式,切身感受到了党员的担当精神。
南京市溧水区有这样一个三口之家:父亲张远海是晶桥供电所所长,一名中共党员;母亲李霞云是溧水区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同样也是中共党员;儿子张鹤是石湫镇派出所的一名民警,是入党积极分子。
一获得这条线索,吴小荣就敏锐地察觉到,新闻来了,这一家人的故事值得好好挖掘。一家三口人,三种身份,以三种不同的方式共同坚守在抗疫战线上,书写出一个“硬核”家庭的勇敢与坚毅。
当即,吴小荣电话采访了这一家人,撰写了通讯《疫中的硬核家庭:一家三口齐上阵 三种角色三重使命》。后来他又到现场跟拍了张远海一天的生活,制作出短视频和新媒体图文产品,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江苏新闻公众号、《南京日报》等媒体平台发布,将坚守岗位、同心抗疫的故事传得更广更远。
“这一家人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家风对于人的影响非常深刻。”看着党员们的身影,听着党员们的故事,吴小荣深受鼓舞,又写下了数十篇抗疫报道、党员人物事迹,致力于挖掘出最生动的故事。“我所做的一切还微不足道,只有更加坚定信仰、落实行动,才能达到对党员的要求,必须更加坚定地向他们看齐。”吴小荣干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