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日记|这次不是做新闻,是记录与回顾
5月20日
从5月19日上午接到采访与拍摄任务、看到被采访人的材料,到20日上午启程不到24小时。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进藏,并且是带着一个大大的问号启程。
颜富春,是我们这次拍摄的主人公,1998年第一批江苏电力援藏人员,时任拉萨供电局用电部部长。1998年4月到1999年11月,1年半的时间,颜富春牵头组建了西藏第一支24小时供电服务抢修队、拉萨第一个供电营业厅,带出了一批徒弟......
尽管从文字材料里得到了很多“第一”的信息,但启程前,还是充满未知:没有鲜活的故事、没有与当地老百姓的互动,讲有温度的故事,应该很难。
带着疑问,我们出发了。在飞机上,我疯狂回想五一假期在家里看的那本《微光》,企图从中得到一些灵感。《微光》中写道,“这次几乎所有的主角无一例外都是普通人,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在怎么活,他们在困难中的坚持,他们在生活中简单朴素的执着,这些面孔和故事拼在一起就是中国人的活法。”是啊,每个人都有故事,但如何让他把故事讲出来,如何让故事浮出水面,这可能是我此行面对的第一个难题。
下午5点10分,落地拉萨,阳光中夹杂着几团乌云,原以为是通透的天空之境,现在却有点压抑。我用手机匆匆拍下了第一张进藏照,便钻进了摆渡车。下了摆渡车,突然发现远机位停着一架编号为“B6419”的川航飞机。看到英雄机组的飞机,让我原本压抑的心情,有些激动,同时也忘记了“高原反应”这四个字,拖着箱子往外走。
我们从机场直奔吃饭的地方,与颜富春书记和拍摄团队会合。路上,窗外层峦叠嶂的大山包围着拉萨城区,最显眼的就是山脊上的铁塔与银线,格外亲切。下午6点,高原的阳光依旧耀眼,阳光反射在银线上显得格外刺眼。这可能只算电力天路的“冰山一角”吧,毕竟拉萨海拔才3650米。
晚上7点,我第一次见到了颜富春书记,一头斑白的短发,说话声音铿锵有力,和我印象中的江南人有点区别。刚一见面,颜书记就掏出一个装满药盒的袋子,“小李,这个你拿着,你和鞠主任进藏前两天一定要吃高原安!”干练、直爽、热情,这是颜书记给我的第一印象。
饭桌上,鞠主任直入主题,边吃边聊,与拍摄团队沟通拍摄任务、计划与目标,一刻也没停下。饭后,我们和拍摄团队继续与颜书记会商,试图尽快发现故事主线和脉络,尽早进入状态。此时,已经是9点钟了,拉萨的天刚刚黑。和我预想的一样,颜富春书记把我看到材料上的经历,又“搬”上了桌面,没有故事、没有细节,能看得出来,拍摄团队也是一脸懵。这个时候,桌上的赵导打破了安静,“刚刚我听了这么多,我考虑了一下,咱们这个片子的主题可以叫山海情,颜书记从太湖之滨无锡跨越山河湖海来援藏,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雪域高原,这种山海情谊是需要在这个片子里表现出来的。”山海情,这个词一出,桌上的所有人都若有所思。围绕这个主线,我们能挖出来多少藏汉一家亲的情谊和电网一线牵山海的内涵?这是我们接下来几天需要琢磨和重点采访的内容。
晚上10点半,主题主线终于有了些许眉目,主线有了,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我们决定今晚先回去休息,明天再聊。在回酒店的路上,出现高反的主任一直捂着太阳穴,忍着头疼回到酒店,他把我叫到房间,告诉我想做出一部精品的片子,很难。要有转折、有情感、有意义,还要让受众引发共鸣。计划第二天就返程的主任,一再交代我明天一早就过去找颜书记再好好聊聊。
晚上12点半,我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不知是出现高反还是因为第一次采访的“滑铁卢”,我脑海里蹦出很多传播案例,“春运母亲”“老炮儿”,还有主任提到的春运“三分钟”“李焕英”,到底怎么才能用镜头把故事讲好,一切还是未知的。

5月21日
21日早晨8点,我似醒非醒地睁开了眼。前一晚,我每隔2小时就会醒一次,此时的我头疼炸裂,有点能体会到主任昨晚的感受了。高反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我马上掏出颜书记给的“救命药袋”,三粒高原安+一瓶葡萄糖,疯狂喝水。忍着头疼,9点半,我爬起来打车去拜访颜书记。
带着要让颜书记讲出故事的“任务”,我直入主题,跟颜书记攀谈起来。
“当时您可是第一批援藏的前辈啊!一切都是未知的,是什么让您觉得西藏,非去不可?”
“我当时是我们部门的支部书记,87年还做过无锡公司的团委书记,那个时候选拔人员援藏,我作为一名书记,如果我不带头报名,我想就很少有人主动报了。”
“当时有什么人或者事打动过你,来西藏的?或者你有什么西藏情结吗?”
“我有两个叔叔,当年一个去新疆知青20几年,还有一个在江西当兵。受他们的影响,我就觉得好男儿志在四方,来了西藏。”
“当时家里人反对你来西藏吗?孩子多大?”
“那还是有点抵触的,我家人就觉得,在无锡安稳生活不挺好的吗?为什么非得跑到西藏去?孩子那时也才8岁,刚上一年级......”颜书记说到家人与孩子,眼里泛出了泪花。“那时候我儿子8岁,现在孙子都6岁了!”颜书记给自己一个缓冲,说到孙子,嘴角又微微上扬。
在我的一再追问下,颜书记的答案还是没有让我找到想要的故事,在他眼里,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已经不值一提,或者23年间已经渐渐淡忘,他只能记得起给拉萨公司留下了很多管理经验和技术革新。上午的采访让我有些失落,尽管聊了聊他的家人、孩子,甚至还有我们俩共同认识的朋友,但仍然对拍摄起不到作用。
《微光》里,白岩松给何盈的回信中写道:“一个专业的好记者,要有对自己不够专业的不满意,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有韧性的长跑之中。”我想,我们是不是操之过急了?
当天下午,比我们还着急的是颜书记。他请来了自己当年的两位得意门生,下午2点就要到营业厅开拍。我们和拍摄团队紧急赶往营业厅,架起机器准备拍摄。颜书记的两个徒弟,一个叫徐红金,现在是西藏公司产业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当时的用电检查班班长;一个叫阿佳红金,现在已经退休,是当时的抄表班班长。
时隔23年,颜书记看到两位徒弟,内心止不住激动。他和徐红金两人抱着膀子往前走,阿佳红金师傅一身传统的藏族服装跟在后面满脸笑容,却又显得有些腼腆。
回忆起往事,徐红金滔滔不绝,“颜部长给我们带来很多先进的理念,带着我们一起改进工作方案,组建第一个营业厅,抄核收逐渐规范化......到现在,我们还沿用当年的一些工作理念。”能看得出来,徐红金很感激颜书记当年的帮助,但从他的话中,只能听出一些颜书记专业的帮扶经历,这显然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
相比于滔滔不绝的徐红金,阿佳红金在镜头里紧张、不安、腼腆,“我们当时抄表,都是颜书记骑自行车带着我们下去抄,一抄就是一整天。”阿架红金边说边笑,每当说到我们想听的故事时,她又会觉得话多,把想说的事情收回去。
晚上,一筹莫展的团队请来了“高参”——新华社西藏分社副总编韩曦乐。韩曦乐看完颜书记的材料,开门见山:要想讲好故事,做出精品,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要跳出来。不一定就事论事说江苏电力援藏,不能把视角局限于自己的视角中,跳脱出自己本身的工作局限,通过故事的发展提到江苏电力援藏;
2.去专业化,避免大而全。不要把太专业的东西讲出来,不要大而全,就讲一个小故事。援藏对当地老百姓、当地发展,对于自己、参与援藏的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回忆当时的小故事。有戏剧冲突和张力,产生共情,激发本身自己感情的东西;
4.强调一个背景:为什么拍援藏,电对于西藏的意义在哪?主题升华,现在有哪些是当年打下的基础。从一开始就要提出问题:电对于西藏的意义在哪。现在的变化、夜景,电的来源,电相关产业的变化;
5.要挖掘自己都想不到的事情,要有戏剧冲突,有起伏、有逻辑关系。
就记得这晚韩总讲了很多指导意见,他还提到很有可能可以通过这个故事,让老百姓甚至外国人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西藏,了解西藏的人口变化和发展。
听到这里,也许韩曦乐从我们的眼中看出了这么一句话:道理我都懂,但具体怎么做呢?
“颜书记,您平时喝酒吗?”韩总面带微笑问道。
“喝的!”
“其实我觉得这个片子我们不要着急拍,要先把颜书记采访透、聊透。可以让他约上几个老同事一起喝顿酒,叙叙旧,我们在旁边实录,让他们在酒桌上交心,这就是最好的状态,故事可能也就逐渐浮出水面了。”韩曦乐提出了一个操作性极强的建议。
“我们这个片子不是新闻,而是记录和回忆,要讲人性,要能够让人产生共鸣,回归本真,可以适当地艺术加工。纪录片里有一句话:做纪录片,我们是真诚的!”
是啊,这次做的是纪录片,是记录与回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