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中的硬核家庭:一家三口齐上阵 三种角色三重使命
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而在与时间赛跑的抗疫战场上,总有一些力量振奋人心。
在南京市溧水区有这样一个“抗疫”家庭:父亲张远海,中共党员,国网南京市溧水区供电公司晶桥供电所所长;母亲李霞云,中共党员,溧水经济开发区民政办工作人员;儿子张鹤,入党积极分子,溧水区石湫派出所民警。
三种身份、三条战线、三重角色,同一个心愿。疫情期间的张远海一家,放弃了相聚、放弃了休息,奔赴在抗疫第一线,用各自的坚守和付出,书写着一个硬核家庭的勇敢与坚毅。
一个个通宵达旦的背后
晶桥镇位于溧水区南端,人口4.1万。疫情发生后,政府组织搭建了13个核酸检测点,接电和保电的重任就落到了张远海肩上。
7月21日清晨6:30,张远海便组织供电所全体党员和台区经理分成7个小组奔赴13个核酸检测点,到中午时分,所有核酸检测点全部通电。
张远海给志愿者讲解安全用电注意事项
接电工作完成后,爱操心的老张又来到晶桥中心小学核酸检测点。这个检测点要接受6000人检测,现场秩序维护工作非常重要。老张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贴地标线、设隔离栏、摆放登记台、检测台等,并协助备好水、人丹等防暑降温用品。所有布置工作完毕后,自己还要先过一遍流程,直到万无一失才肯离开。下午16点,核酸检测工作正式开始,老张顾不上吃口饭,又奔赴在各个核酸检测点的保电现场。
全身心的投入,让老张忘了饥饿、忘了劳累,甚至还忘了自己也是个病人。第二天凌晨4点,老张腹痛难受,赶忙从口袋里摸出随时备着的药片。老张患有慢性肠炎,本来计划近期住院检查治疗,疫情突然来袭,他便取消了计划,忍着病痛坚持作战。
二轮、三轮、四轮核酸检测,老张也都是蹲守在现场,忙个通宵达旦,而往往刚合上眼没多会儿,电话又响了。
7月27日凌晨5时,老张又接到紧急接电任务,为12个村委80个集装箱通电,便紧急带着他的16个兄弟出发。下午16时,80个集装箱全部通电,而此时老张的肚子又开始隐隐作痛。
在老张的工程车上,后座备着方便面和矿泉水,后备箱装着应急物资,来不及回去吃饭,他们就啃口方便面。遇到用电问题,随时随地能够赶赴现场恢复供电。
特殊时期,我是供电所长,还是一名党员。哪里需要我,我当然就应该去哪里。”没有豪言壮志,只有最质朴的话和最快速的行动响应。
不同战线上的坚守
老张一家住在溧水城区,他本人工作的晶桥供电所离家有20公里;儿子张鹤工作的石湫派出所,离家也有10几公里。疫情最严峻时期,为了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路途中,供电所和派出所就成了父子俩的家。只有妻子每天回家,但到家也都是深夜12点以后了。
老张的妻子李霞云在民政系统工作,负责社会救助及养老服务。她所在的溧水开发区,在疫区禄口机场工作的人员有将近200号人,密切接触者,人口信息摸排工作难度更大、风险更高。
7月21日,李霞云(中)连夜核查人员信息
抗疫之战打响以来,李霞云义无反顾坚守在一线,参与村卡口值班、带队摸排周边返乡人员、入户宣传防疫知识、发放卫生防疫宣传资料、上街巡察、为居民代购物资等等工作。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每天打四五百个电话。
儿子张鹤则工作在离危险最近的地方。疫情发生以来,作为基层民警的他,负责管辖片区的人员排查和维稳工作。7月23日晚,在确诊患者居住的小区里,张鹤和同事四人用一整夜时间逐层逐户逐人排查了所有楼栋,尤其是确诊患者所在的那一栋,张鹤更是挨家挨户去敲门登记信息。所遇的不理解不配合的老百姓,还需要耐心地解释、劝导,其实是对身体和心智的双重考验。“说实话我很心疼他,但也只能鼓励他坚持下去,因为我更相信他。”说到儿子,老张既担心,又放心。
忍着至亲离去的伤痛
疫情发生后的半个月时间里,一家人只见过一次面,简单吃了一顿饭,各自带上换洗的衣服,便重新投入到战役一线。
有时忙完自己一天的工作,老张给儿子打个电话问问那边的情况,却迟迟没有回复,因为儿子还在一线执行任务,没时间看手机。防护服一穿就是10个小时,微信运动不知不觉就来到了3万步,防控形势最严峻的时刻,张鹤两天一夜没合眼。老张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又不敢多言。
7月21日,张鹤在确诊患者所在小区挨家挨户上门登记信息
一家人在疫情期间的交流,只能靠三人的家庭微信群。白天群里都是安静的,只有到了晚上九十点,当儿子回到所里整理一天的工作,才能跟父母聊上几句。
当疫情防控形势渐趋平稳,家里又传来一则噩耗:老张83岁的岳父去世了。在医院救治了一个月时间,终究没能挺过来。最让老张和妻子难过自责的是,因为每天奔忙于抗疫战场,他们没能陪伴老人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而老人还会安慰他们,“你们不用过来,工作要紧。”话语间,老张不禁红了眼眶。
在为老人操办完丧事后第二天,老张一家三口便重返了各自的工作岗位。老张说,岳父在弥留之际嘱托自己一定要替他保管好的东西,是“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那是一位人民教师、一位老党员一生的骄傲。而他也会铭记作为党员的这份责任和担当,化悲痛为力量。
就是这样的一家三口,在三条战线,以三种角色践行着各自的使命,他们不只是属于这个家,而是抗疫战场的守护者。因为这些守护者的努力和付出,我们才更有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