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辉煌 苏电风华】宿城播星火 电业逐春潮-东台报业网

【百年辉煌 苏电风华】宿城播星火 电业逐春潮

来源:王松竹 王晗雯     点击数:528     日期:2021-08-06 14:44:26
—— 单位名片 ——————国网宿迁供电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96年的宿迁供电局,目前拥有14个职能部室和8个业务支撑与实施机构,下辖沭阳、泗阳、泗洪3个县级供电公司。在电网发展方面,截至2021年,宿迁地区已形成以4座50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4片220千伏双环网运行、110千伏及以下智能配电网协调发

—— 单位名片 ——————  

国网宿迁供电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96年的宿迁供电局,目前拥有14个职能部室和8个业务支撑与实施机构,下辖沭阳、泗阳、泗洪3个县级供电公司。

在电网发展方面,截至2021年,宿迁地区已形成以4座50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4片220千伏双环网运行、110千伏及以下智能配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当前,正着力建设服务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需求的清洁能源高融合城市能源互联网。

宿迁供电公司党委下设基层党组织139个,其中党委8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128个。近年来,该公司致力打造“初星”青年党建研习夜校等特色党建品牌,组建“90后青年党建讲师团”,形成了一批丰富多样的研习成果。

在宿迁市泗洪县四河乡境内,有一条绿树掩映的10余里长的“雪枫堤”,因1943年抗日名将彭雪枫带领当地军民修筑而得名。当年,在全民族抗战的烽火硝烟中,彭雪枫、张爱萍等一批共产党人,率领八路军、新四军部队转战驱驰,在宿迁境内开辟了淮北抗日根据地、淮海抗日根据地,和当地群众缔结了鱼水深情。

马陵山麓,大运河畔,这片红色积淀深厚的土地,也为后世滋养出改革创新的奋进因子。在这座城市百年蜕变新生的行程中,宿迁电力事业始终与其同频共振、光明偕行。

跨越坎坷 电力事业重振活力

掀开宿迁电力发展的历史画卷,1905年,民族实业家张謇在宿迁大运河畔创办耀徐玻璃公司,从英国购进一台发电机供厂内照明,从此开启了宿迁地区有电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50年代初期,宿迁地区引进了一台46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为玻璃厂和食品等工业供电;建设2条6千伏线路,供市政生活照明。1976年,宿迁第一座110千伏晓店变电所建成,但主要为农业旱改水排灌供电,此时,大部分乡村依然没有通电。

回忆起当时农村用电状况,曾任龙河乡农电站第一任站长的赵士阳感慨,“那一年,龙河乡16个村、9000多农户中,只有2个村通电,大多数家庭还是用煤油灯、蜡烛来照明。”

1996年12月,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宿迁供电局成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宿迁电力事业迎来发展新机。胜利油田至上海的鲁沪输油管道途经宿迁,并在其境内设立了2个加压站,作为与之配套的输变电工程,宿迁地区新建了一座220千伏变电所,电压等级为苏北地区最高。以220千伏变电所为主供电源,通过3条110千伏出线连接相邻3个县,实现了与淮阴地区(当时宿迁为淮阴市所辖县级市)联网统一调度。

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宿迁电网活力勃发。历经15年奋斗,宿迁电网拥有1个220千伏变电所、9个35千伏变电所、3个110千伏变电所,年供电量为4亿千瓦时,成为当时淮阴地区11个县中供电量最大的县级市。

宿迁供电公司施工人员为泗洪光伏发电基地架设输电线路

199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宿迁成为地级市,下辖3县2区,宿迁电业再次揭开新篇章。此后,宿迁供电公司陆续新建5座220千伏变电所、28座110千伏变电所。从2005年第一座500千伏双泗变电站投运起,宿迁地区迈入了超高压时代,至今已形成以4座50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220千伏双环网运行的主网架。

“宿电速办” 服务转型精准发力

宿迁在1996年建市之初,就提出了“强农富农、基础先行、工业突破、全面开放、科技兴市”五大战略。“十四五”开局,宿迁明确了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定位。仅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就达207个,协议投资2075.26亿元。

大规模的招商引资,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对电力服务提出了新考验。宿迁供电公司营销部负责人许俊丹介绍,近年来,立足提升客户“获得电力”水平,宿迁供电公司努力践行“投资顺心、服务贴心、创业安心、发展放心、生活舒心”的“五心”要求,全力营造“尊商、亲商、重商、助商”的办电环境。

今年5月20日,尼吉康电子(宿迁)有限公司新增的20千伏电源线成功送电。宿迁供电公司提供的“开门接电”服务,让该企业董事长南出智嗣感受到了“电力速度”。

作为全市最大的日资企业,尼吉康电子今年扩大产能,急需电力增容。得知企业用电需求后,宿迁供电公司主动靠前服务,多次组织上门勘查,决定投资200余万元,新增一路20千伏电源线。仅15个工作日,宿迁供电公司便完成外线部分送电,将电提前送到了企业门口。

在服务重大项目落地,营造一流电力营商环境实践中,宿迁供电公司以苏宿工业园区等区域为试点,着力打造“开门接电”示范区。这项服务将配电网提前建设至待开发用电地块,接电时长可压缩30%以上,目前正逐步推广至全市所有省级以上园区。

宿迁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服务耿车镇生态农业示范园

从传统单一的供电服务,到多元化、个性化的用能服务,“获得电力”水平不断提升。在宿迁供电公司的主导推动下,2020年10月,宿迁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政府层面的《“供电+能效服务”实施细则》,涵盖综合能源整体打包服务、企业市场化交易等7个方面,并纳入全市优化营商环境一揽子举措。

政府楼宇能源托管项目、全电景区、“全电厨房+智能商旅”酒店、校园全电厨房……宿迁供电公司“供电+能效服务”的覆盖领域不断延伸。今年4月,“全面构建以电为中心的智慧能源系统”被写入宿迁市“十四五”规划,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改革先行 “春到上塘”绿能澎湃

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曾是苏北发展的“洼地”,40多年前,这里迈出了江苏农村改革的第一步。1981年,《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春到上塘》的长篇通讯,报道了垫湖农民“大包干”的改革先行精神。

“实行包产到户后,村民手里有了点积蓄,就盘算着再难也要用上电。”现任垫湖社区党委书记周磊说。1982年,垫湖村第五组村民利用收购的废铝换成铝线,在当地农电站的帮助下率先用上了电。到1985年,全村19个组全部通上了电。

“望天收”一度是当地发展的困境。垫湖村“大包干”发起人苏道永记忆犹新,1964年,一场大旱让村里几千亩地颗粒无收。“现在,我们再也不怕旱了。2004年又发生了一次大旱,由于灌溉设备供电可靠,没有影响丰收。”苏道永说,这得益于2000年实行的农网改造,提升了村里的供电质量。如今,垫湖村全年供电量较1985年刚通电时,已经翻了700多倍。优质电力加持下,当地加工业、养殖业如雨后春笋。

新时代的宿迁电力人延续“春到上塘”的改革创新精神,并为其注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

宿迁泗洪光伏领跑者基地鸟瞰

2017年,上塘镇所在的泗洪县成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之一。宿迁供电公司抓住这一契机,积极争取光伏发电项目。2018年9月,500兆瓦泗洪光伏领跑者基地建成投运,且在全国10个同类基地中建设质量最优、速度最快。2020年6月,基地二期工程建成并网后,泗洪境内清洁能源占比已达70%以上。与此同时,牧光互补、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模式的探索推行,让百姓共享了绿色发展的成果。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宿迁打造“江苏生态大公园”“光伏之都”的步伐持续加快。“十四五”期间,宿迁将在泗洪布局一期70万千瓦、远景210万千瓦的大型光伏基地,千亿级光伏产业加速形成,绿色动能倍加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