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铁军精神 谱写为民新篇
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是刘少奇、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现有248处红色遗址、128个以烈士命名的镇村。新四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铁军精神”,流淌在盐阜人民的血液里,成为盐阜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国网盐城供电公司传承弘扬铁军精神,锻造了一支永葆昂扬斗志和顽强作风的“盐电铁军”。在关键时刻,他们总是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为人民服务,他们无不全心全意、尽职尽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他们勇于担当、久久为功。
冲锋一线彰显本色
新四军之所以被誉为“铁军”,就是因为有坚定信念、英勇善战、顾全大局、众志成城的铁的担当。
6月23日,盐城遭特大龙卷风冰雹袭击5周年之际,国网阜宁县供电公司输变电运检中心党支部全体党员赴“盐城抗击6·23特大龙卷风纪念馆”,重温当年抗灾故事,汲取电力铁军精神力量。馆内,一组身穿土黄色工装、爬杆抢修的电力铁军雕像将该中心副主任石龙的记忆拉回到了5年前。
2016年6月23日,盐城阜宁、射阳两县部分地区突遭特大龙卷风冰雹袭击,造成2条500千伏线路、4条220千伏线路、8条110千伏线路跳闸,13.5万客户停电。风灾造成阜宁城东水厂两条供电专线同时断电,当时石龙负责带队冒雨赴现场抢修。“最难的是道路不通,机械设备进不去,断掉的电杆只能用锹挖手拉拆放到一边,重近两吨的新电杆靠人抬肩扛运进现场再人工拉推竖立起来。我们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才架好线恢复了水厂供电。期间,大家的肩膀磨破了皮、手掌磨出了血泡,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以实际行动叫响了‘盐电铁军’这个称号!”石龙回忆道。
“我们‘盐城供电人’的血液里流淌着生生不息的铁军精神。”石龙说,另一件事印象更加深刻。当时,阜宁县35千伏计桥变电站重新启用完成,几乎两天没合眼的现场安全员杨树红摘掉了目镜,同事们惊奇地发现他的眼里多了一根线。原来,刚做了眼科手术的他,未拆线前接到参加抢修的通知,二话不说便赶到现场投入了抢修战斗!
其实,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盐电铁军始终用行动彰显优良传统和责任担当。
“……发扬供电铁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优良传统,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勇于担当的精神,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电力人的贡献。我们将坚决做到……”2020年2月1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不久,一份《盐电铁军决心书》便在盐城供电公司员工的朋友圈、微信群里迅速传播着。
该公司员工纷纷加入“积极响应、随时待命、准备工作”的行列,为党政机关、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等疫情防控相关单位可靠供电保驾护航,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当好电力先行官。
担当为民践行初心
为民情怀是新四军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一直以来,盐城供电公司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以为民担当践行着铁军的初心使命。
在盐城条子泥湿地景区境内,黄海国家森林公园旁边,有一座美丽安静的小村庄——东台市弶港镇巴斗村。1940年,新四军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先后有新四军后方医院、被服厂、榴弹厂等重要机构长期驻扎在此。巴斗村,还是中国人民海军起锚地。潮涨潮落的涛声,传扬着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传奇故事。
“以前只是个渔业生产为主的小渔村。”巴斗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叶勇介绍,2019年黄海湿地申遗成功,彻底改变了村子的状况。巴斗村发展特色旅游,形成由特色渔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原始风貌的海边风情景点,逐步从“靠海吃海”向“养海护海”转型。
小渔村加速腾飞,用电量自然大大增加。盐城供电公司积极行动,陆续为巴斗村新增6台柱上变压器,并将村里主干道两侧的配电线路全部改为入地电缆,供电可靠率从98.68%提升至99.99%,电压合格率从98%提升到100%。
盐城供电公司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还有许多。
位于射阳县的临海农场,隶属省农垦集团,是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军垦农场。长期以来,农场自行负责内部电网运维、供用电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农场内设备老化、用电可靠性低等问题突出,恶劣天气下频繁停电。2017年12月,国网江苏电力与省农垦集团签署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和农场电网改造框架协议之后,盐城供电公司完成投资4355万元,为临海农场新建35千伏变电站1座,改造10千伏线路120千米,更换高耗能配电变压器102台,全面满足了农场用电需求。
7月20日,临海农场内万兴果业有限公司千亩西瓜大棚内,100多名农民正在采摘西瓜。该公司负责人尤海军说:“以前,一有刮风下雨就担心停电,尤其是冬天,一旦停电,恒温大棚里的西瓜苗就遭殃了。农场电网改造后,再也没停过电。我准备再租100亩瓜田,新上一组施肥、滴灌、保暖用电设备!”
服务“风光”保护生态
红色是盐城最深刻的烙印,绿色则成为如今盐城最鲜明的底色。
素有“东方湿地、黄海明珠”美誉的盐城,不仅拥有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海滨湿地世界自然遗产——黄海湿地,而且凭借江苏最长的海岸线、最广的沿海滩涂、最大的海域面积,近年来大力开发“风光”资源,于今年4月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盐城供电公司赓续红色血脉,主动对接、精准施策,全力破解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配套送出工程规划建设中遭遇的难题,千方百计满足其并网发电需要,书写为美丽盐城赋能的绿色答卷。
5月10日,为射阳东北部地区1万千瓦新能源并网配套建设的110千伏临港变电站遇阻:原计划采用地下管道施工的排水渠因周边新开发千亩鱼塘,考虑鱼塘排污极可能堵塞地下管道,不得不暂停施工。得知消息后,射阳县供电公司“鹤谐号”党员突击队冒雨赶赴现场勘察,并连夜进行设计变更。当天晚上,他们就拿出了解决方案:将已经开挖40米的地下管道直接向东拐入明渠,同时考虑管道断面收缩、水流流速变化等因素造成明渠水面升高的问题,在明渠内管道两端设挡土墙。方案一经确定,就得到了设计、施工等多方肯定,工程施工迅速重新展开。52天后,排水渠按期竣工,施工费用也未超出预算。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盐城供电公司主动作为,累计完成电网基建投资152亿元,建成配套工程27项,新建或改造500千伏滨响、丰汇、九龙口等变电站15座及输电线路330.64千米,220千伏电网分为南、北两片运行,形成安全可靠的环网结构,及时满足了新增757.6万千瓦风电和216.4万千瓦光伏项目的并网需要。
服务新能源发展,盐城供电殚精竭虑;保护生态环境,他们更是用心良苦。
2020年8月15日,双创竹根沙H2号3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配套220千伏送出工程建成。“并网线路需穿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之一的东台条子泥湿地公园。为保护环境,公司积极协调对接,在竹根沙及北条子泥海域的滩涂上,新建了一条385米的电缆隧道,这虽然让配套并网工程施工成本增加200万元,但保留了滩涂的自然景观,也为珍禽候鸟提供了更为安全的生存空间。”盐城供电公司运检部主任戴云峰说,不仅如此,公司还在鸟类停留栖息和筑巢较多的架空输电线路上搭建人工草编鸟窝100余个,涉及黄海森林公园等4处重点区域的11条线路,引导鸟儿在上面“落户”,并装设各型无害型驱鸟器1万余台,保护鸟类不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