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上过五关 百米艰行六小时
炎炎酷暑,山行石道,人工搬运千斤变压器有多难?
7月31日,在水帘洞索道到屏竹禅院之间的百余米山路上,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23名抢修应急队员,历经6个小时,克服五大难关,顺利更换因发热冒烟而报废的10千伏花果山线三元宫支线变压器。
这台变压器供应旅游景区最核心的用电负荷。景区接待中心、商铺、办公室、食堂的用电、各运营商5G设备基站用电,以及整个花果山景区水循环系统都是这台变压器供应,花果山景区建设科副科长徐利君毫不隐晦,“水帘洞有没有水都靠它。”
抢修工作迫在眉睫。
抢修队员首先面临设备的“娇气关”。变压器是大型精密设备,搬运过程不能受冲击和振动,倾斜角度也不能过大,四周的散热片更不能受力。花果山供电所所长滕达形容说,“我们就像是抬着一缸满满的,而又不能洒掉的水。”本次运输路段一百多米,前一半是向下的水泥阶梯,后一半是上行的竹林泥土坡。变压器在抢修队员全程“呵护”下“过关斩将”,防撞防倾倒。
克服下坡“惯性关”。常言上山容易下山难,1.3吨重变压器,下石阶,惯性大,向下冲量也大。设备速度一大,不好控制,很容易损坏。项目施工负责人刘殿指着现场说,“这大家伙现在需要越滑越慢的滑滑梯。”只见施工人员利用两组钢槽,铺设在台阶上,形成与水平线成20度角的双行轨道。钢槽上搭着被绳索穿过底座的变压器,后方10名队员肩上套着绳索,锁住重物下滑趋势。左右两边共10名队员扶着变压器本体,防止倾斜。1名队员在前方拖紧绳索,提着设备,让其缓慢滑下。
从“无路”到“有路”,队员智取“上坡关”。后半程的泥土坡,本是没有路,全部布满了竹子。所有施工队员齐上阵,砍掉坡上竹子,开辟至少2米宽的通道,足够变压器上行。上坡需要拖吊,同样没有设备。队员又利用土坡顶上三棵“厂”字型分布的粗大树干,配上滑轮和链条,巧置“三级杠杆式”的简易起吊机。“一、二、三;一、二、三!”林中整齐的口号声伴着滋滋作响的摩擦声,队员们一下又一下地拉着锁链,变压器缓缓地在土坡上留下前进的痕印。
翻过山体“凸石关”。吊拖工作并非一帆风顺,谁也想不到,弱弧状的山体岩石成了横在路中央的拦路虎。刘殿解释,“只有将岩石的‘凸’变成‘平’,变压器才好稳定地拖上去。”队员们除了在前进方向铺设两行钢轨外,还要在运行轨道的垂直方向铺设钢槽。最终形成的“卄”字结构,让变压器保持在平稳的轨道继续前进。
越过隐蔽“电缆关”。本是一气呵成的吊装,在遇到浅埋在竹林的三根电缆就直接中止3次。这三根电缆均是直接为花果山屏竹禅院供电的电缆。碾压过去,电缆绝缘就会磨损,甚至损坏。为了保护电缆,“不碰到”是最直接的想法。抢修队员先是在电缆的地方深深的挖槽,幻想变压器能够直接越过去。但实际发现,槽越低,变压器陷下去就越深,依旧还有磨损电缆的可能。后来就直接将钢槽平向垫盖,才使变压器平稳过去。
变压器经受“五关”考验的同时,施工队员同样经受高温、蚊虫、断水的考验。徐利君见证了整个过程,“32度的高温,整整6个小时,供电人带着头盔,穿着全棉长袖工作服。他们最原始的方法,最稳妥的搬运,最快速地恢复我们景区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