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辉煌 苏电风华】电流奔涌通江海 绿水青山绘通城
—— 单位名片 ——————
国网南通供电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62年的南通电业局,目前下设14个职能部室和8个业务支撑与实施机构,下辖如皋、海安、如东、海门、启东、通州6个区县级供电公司。
截至2020年,南通电网已形成以大电厂和500千伏变电站为电源,分层分区、互联互通、区间互济的220千伏坚强网架。南通公司党委下设基层党组织232个,其中党委15个、党总支16个、党支部201个。南通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涌现了一批“中国好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退役军人”“江苏时代楷模”“国网楷模”等先进榜样典型。
风好正扬帆,南通公司将坚持安全为本、战略引领、稳中求进,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新征程中展作为立新功。
苍松翠柏间,位于南通市唐闸镇的中共南通独立支部纪念碑巍然耸立,显得尤为庄严肃穆。1926年4月,南通最早的党组织在大生纱厂悄然诞生。此后,革命的星星之火迅速在南通点燃,淬炼出了江海儿女的红色基因,照亮了南通乃至苏中的革命之路。
纪念碑坐落于大生集团内部,大生钟楼饱经沧桑的钟声陪伴了它无数个寒来暑往,而这悠悠钟声,也见证了南通电网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为万家灯火砥砺前行
南通电业史可以追溯至一百余年前。1899年,由民营企业家先驱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同年进口蒸汽引擎,带动50千瓦发动机发电供照明,南通电力工业的序幕由此拉开。
大生码头和钟楼
1916年5月,张謇等12人在南通城西(唐闸镇)筹资创办了“通明电气股份公司”,为南通城区和唐闸提供照明用电,标志着电力在南通成为公用事业。1934年冬,大生纺织公司兴建天生港电厂,以22千伏电压向城、闸地区供电,这是南通地区输电网络的起始。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由于日军侵华,南通电力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在随后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南通电力发展举步维艰。解放前夕,南通除天生港电厂一台机组维持发电,其他发电机组荡然无存。
1949年2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进南通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南通电业职工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奏响了电力建设的集结号。1952年,天生港电厂扩建一台7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1955年,南通市郊第一个姚墩坝农业合作社成立,电业部门从唐闸向西南架线一公里,输送电力至两个电灌车口,合作社百户农民首次用上电灯。1977年,为适应大容量、远距离的送电需求,泰州至刘桥的220千伏输电线路建成,刘桥变电所同时升压改造为220千伏运行,自此,南通电网通过220千伏线路与江苏省级电网联通。
1977年,南通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刘桥变正在安装主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征程。借力改革东风,南通电网建设开始大踏步向前迈进,同时开启嬗变之路。
短缺经济时代,全国日用消费品需求大幅增长,南通瞄准市场需求,轻工工业成为经济主导。为了让电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南通对原有的设施进行大修改造和扩建,同时新建多座变电所。1987年,江苏海门至上海崇明,建成全国首条110千伏海底电缆输电线路工程,而10千伏长青沙过江配电线路建成投运,更是标志着江苏省实现了“乡乡通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南通电网进入大发展时期。一座座变电站拔地而起,一条条银线横贯东西、飞架南北,南通电网已基本形成了以500千伏为主要电源支撑、 220千伏为主网架、110千伏辐射互联、10千伏 “手拉手”、400伏“密布点”的坚强电网。
如今,南通电网每时每刻都在将优质的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江海大地上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大中小企业和广袤富裕的田园农村,为南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乘江海之风扬帆起航
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北岸,兼备江海资源,独享要素禀赋。
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早在上世纪末,南通就启动落实“海上苏东”战略,在省内率先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能源革命”的战略思想,南通海上风电迎来进一步发展。
2020年6月8日,2020中国(南通)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大会在如东召开,大会发布《南通市打造风电产业之都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计划通过三年时间,打造风电产业之都,形成千亿级风电产业集群,预计到2022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800万千瓦,风电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
国网江苏电力(如东供电)共产党员服务队巡视220千伏风电送出线
处于机遇叠加的发展“风口”,南通供电公司主动融入和服务海上风电发展,全力服务政府做好海上风电规划、技术经济研究,统筹规划风电建设布局、开发时序,加强主网架建设,保障南通海上风电有序高效并网。
今年4月19日,江苏省内在建的最大海上风电项目-江苏如东三峡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两座海上升压站全部吊装完成,今年12月有望全容量并网。为确保其顺利接入电网,南通供电公司协助江苏电力配套建设江苏南通通海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与射阳、丰海两座500千伏风电送出枢纽站共同服务配套江苏沿海海上风电场建设。这条总长度700公里的清洁能源大“动脉”全面建成后,江苏沿海海上风电送出能力将整体提升约640万千瓦,预计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760万吨。
南通海上风电产业的蓬勃发展,提升了整个上下游产业链设备企业的景气度,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家家订单爆满,产品源源不断地从风电母港运往海上风电场。南通供电公司在为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落实“特快电力”服务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上门服务,“量身定做”用电方案,建立了一套满足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用户用电需求的超前服务模式。
江苏海力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位于如东风电母港内,是如东本地风电设备生产链中关键的一环。受行业利好推动,该企业计划新建厂区。项目于2019年8月开工建设,原计划在2020年6月底投产。“随着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工,企业的订单量一直在攀升,新厂需要尽快投运。”海力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许成辰表示。
南通供电公司受理用电申请后,安排技术人员到企业同步开展现场勘查、供电方案制订等工作,并组织多支施工队伍取并行施工的方式,提前30天完成了江苏海力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项目配套电网工程施工、设备安装及调试、验收等工作,并于2020年4月4日为客户送电。
江风起时千帆竞发,海潮涌处奋楫争先。今年1-6月,南通风力发电量为38.51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257.72亿,占比14.94%,与2008年的5.69亿千瓦时。
“碳”多元路径加速发展
2019年5月,南通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27座城市之一。伴随着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能源供应清洁化和能源利用高效化,成了南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南通供电公司始终践行低碳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助力当地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十四五”期间,南通供电公司紧密结合市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大产业发展、大能源聚集的特征,积极推广实施电能替代项目。其中,长江沿线港口岸电建设提速明显。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建成岸电设施58套,实现了南通片区长江主要港口岸电的基本覆盖,累计实现替代电量50.55亿千瓦时,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0%左右。
国网南通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巡视检查岸电设备
5月5日下午4时,随着最后一艘趸船顺利在长江镇长源码头靠岸,全国第一个实现通过趸船船舱内的两台变压器和充电设备为长江内的船只提供电力的水上服务区在南通建成。这个集“航运、船民、应急”等三大功能区于一体的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共由三艘趸船组成,过往船只无需开动发电机,可直接通过趸船上的充电桩供电,每年可以累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4万吨、氮氧化物排放248吨。
为助力南通“创新之都”的建设,南通供电公司还在中央创新区积极推进综合能源智能规划与资源聚合系统落地,实现了园区能源技术组合、容量配置、资源聚合、经济测算、能效评估、方案推荐等应用的新突破,完成了一批医院、商业中心等综合能源站的自动规划与运行优化。
2020年6月,省内最大的行政楼宇能源托管项目——南通市政府“三个中心”项目尘埃落定,预计提升综合能效15%以上、年运行费用节约300余万元。此外,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东区实施综合能源站项目将于2022年11月完成,届时将比用户自建节约1100余万元,提升综合能效20%,减少备用容量25%,实现18兆瓦的资源汇聚,年化可削峰、消纳新能源电量分别为20万千瓦时、7万千瓦时。
仅“十三五”期间,南通供电公司已推动落地综合能源项目336个,实施电能替代项目1145个。能源消费侧绿色低碳,未来“宜居宜业”的花园式能源互联网示范区正逐步成为现实。
“风从海上来,弄潮正当时”,借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春风,南通正在实现先民们上达齐楚、下抵吴越的宏伟蓝图。南通供电公司也在这场“风潮”中,紧密承接国网公司、省公司的战略和理念,完成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助力南通——这座通江达海的枢纽之城,早日完成“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早日实现“双碳”的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