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辉煌 苏电风华】灯火照兰陵 电力亮龙城-东台报业网

【百年辉煌 苏电风华】灯火照兰陵 电力亮龙城

来源:电力橙     点击数:285     日期:2021-07-19 15:39:11
——  单位名片 ——————国网常州供电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76年的常州供电局,目前下设14个职能部室和14个业务支撑与实施机构,下辖溧阳、金坛2个区县级供电公司。截至2020年,常州电网形成以500千伏作为骨干网架、3个220千伏分区电网互济运行的网架结构。常州公司党委下设基层党组织137个,其中党

——  单位名片 ——————

国网常州供电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76年的常州供电局,目前下设14个职能部室和14个业务支撑与实施机构,下辖溧阳、金坛2个区县级供电公司。

截至2020年,常州电网形成以500千伏作为骨干网架、3个220千伏分区电网互济运行的网架结构。常州公司党委下设基层党组织137个,其中党委7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125个。常州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电网公司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涌现了一批“中国好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家庭”等先进榜样典型。立足新起点,常州公司将凝心聚力,务实笃行,不断推动公司和电网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坐落在长江以南、太湖之滨的龙城常州,拥有3200年的历史涵养和文化积淀,享有“千载读书地,东南名士城”之美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常州三杰”为代表的革命先驱,更是在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中国成立后,常州工业经济蓬勃发展,赢得了“工业明星城”的美名。

翻开常州兴起与繁荣的画卷,常州电力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江苏电力系统第一个党支部在此诞生,服务乡村振兴与助力高质量发展在此交相辉映,常州电力事业从白手起家迈向电“靓”龙城,传承“常州三杰”的革命先驱精神,勇立潮头,屡创新篇。

唱响红色电力先声

2021年6月28日,江苏常州市张太雷纪念馆顺利完成智慧化用电改造。馆内上线智慧用能检测平台,实现远程能耗监测与电气消防监控,并安装了具有展示和监控摄像功能的光伏“智慧路灯”,使得“红色馆”用电更低碳、更安全。

“红色馆”用上了“智慧电”,常州电力在草创时期,便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密不可分。

1913年武进振生电灯公司创办建厂,随后,震华电厂、振亨电灯公司相继建立。电力工业的发展,为党组织的建立和电力工人参与革命事业提供了土壤。

1926年10月,为加强江苏各地党组织的发展建设,配合北伐战争,中共江浙区委介绍党员王寿生来到震华电厂,在常州开展革命活动。王寿生曾在上海杨树浦电厂做工,此番来常,他以震华电厂东门总变电间值班员的身份,一边向厂内职工宣传党的思想,一边与纱厂、布厂及铁路工人建立了广泛联系。1927年年初,王寿生与常州铁路机务段的火车司机王根根和武进电灯公司的施庆厚三名党员,决议成立中共常州产业工人联合支部。这就是江苏电力系统的第一个党支部。

江苏电力系统的第一个党支部成员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传承火种的常州电力事业在党的领导下获得高速发展,至1967年,常州电网接连跨过110千伏、220千伏大关。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吹入常州,“苏南模式”在此萌芽。1982年,常州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当时,常州与全国69个同类城市相比,人均产值和财政收入均列第一,成为全国闻名的“工业明星城”,电力供需矛盾也就此逐渐凸显,1995年常州夏季电力缺额达总用电负荷的17.6%。为解决电力供需平衡问题,服务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常州电力步入大规模建设的快车道。

1998年6月16日,常州第一座500千伏变电所——武南变投运,代表了当时华东电网500千伏变电站的最高水平。 2003年5月,三峡至常州500千伏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终端站±500千伏常州政平换流站建成,江苏用上了来自三峡的清洁水电。当时,其建设规模居亚洲换流站之首。2006年,常州第二座500千伏变电所——晋陵变建成投运,使常州电网分为南、北两个片区运行,解决了常武地区变电容量不足的矛盾,大大提高电网稳定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大规模城乡电网改造于1998年至2002年开展,完成城网投资7.71亿元,农网投资10.1亿元,使常州配农网架构产生了质的提升,曾经用电“卡脖子”、“电器为摆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悠悠岁月,辉煌巨变,常州电网在龙城的版图内大展雄姿,实现从大网、普通网向强网、智能网的转变。现今的常州电网西接宁镇电网、北连过江通道、南衔浙江电网,东联苏锡电网,构成北电南送、西电东送、南北水火电交换的主通道。

争当服务乡村振兴先锋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至新中国成立,党的革命事业离不开农村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常州电力自起步之时便与农村发展密不可分。1924年震华电厂在武进县定西乡和吉三垛两地试办电力戽水站,当时被称为“电龙”,是中国最早的电力灌溉站。近年来,常州供电公司不断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先试先行。

位于抗战时期新四军重要根据地之一——茅山老区的常州金坛区黄金村,曾是交通闭塞、人均收入不足1700元的省级贫困村,全村仅有4台变压器。

穷则思变,黄金村村民通过有机稻米种植,走出一条绿色致富路。大米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电力支撑,常州市金坛区供电公司主动开展电力扶贫,十三五以来,该公司累计投入资金850万元,为黄金村新建改造10千伏和400伏线路63公里,新架变压器21台,完成一户一表改造806户,户均容量达到8.22千瓦。

得益于充足可靠的电力供应,村里新建起了稻米合作社,开展工厂化育秧,增添了无人农药机、插秧机、成套烘干设备等。有机稻米销往全国,实现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多元化增长,人均收入增长到2.76万元。黄金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严清华感慨:“黄金村脱贫致富,供电企业功不可没!”

乡村电气化建设

乡村电气化水平的提高,带动电动汽车蓬勃发展。4月29日,2021年“新能源汽车下乡”首发站活动在常州溧阳市举行,同时江苏省内首个“光储充检换”多站合一样板工程在国网溧阳奥体充电站落地,打造车辆充换电、光储绿电转换、电池检测多元化服务场景。

今年,溧阳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电动溧阳”的行动方案》。为助力溧阳市“电动溧阳”建设,溧阳供电公司加强充电设施布局,实现溧阳9个乡镇充电设施全覆盖。5月,该公司还发布了丰富充电设施报装渠道、加快充电设施接电速度、加大居民充电桩配套投资、完善新建居住小区建设标准等六项举措。

“新能源汽车下乡”溧阳站

在常州的电力版图上,还有运用电气化大棚进行花木培育的“花木之乡”常州嘉泽镇,采用自动滴灌技术开展特色水果种植的溧阳陆笪村等。常州供电公司正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仅2020年一年,常州供电公司就为农业领域的88个项目实施电气化改造,惠及农产品电烘干、电冷藏、电加工、电制茶等领域,年替代电量0.8亿千瓦时。

开创助推高质量发展先河

步入“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常州供电公司持续开拓节能改造与综合能源服务新领域,助推高质量发展,为“国际化智造名城”创先例。

2020年4月,江苏常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联手常州供电公司,启动全国首个地市级公共机构“能耗感知一张网”建设,通过安装远程信息化水表、电表、气表等智能终端,实现能耗数据实时监测、综合分析、能效评价、定额管理。2020年12月28日“能耗感知一张网”正式上线,全市1885家公共机构“上网”。在大数据平台上可获取能耗指标超定额状态、年度综合能耗变化、增长趋势等。

“‘能耗感知一张网’让节能工作看得见、摸得着,为我们‘靶向’制定节能政策和措施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常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邵玲说。目前,常州全市1885家公共机构共植入7649个能耗感知智能终端。

能耗感知一张网

基于“能耗感知一张网”平台数据,常州供电公司实施了常州市行政中心谷电蓄热供热系统综合用能改造。该系统于1月4日投运,与燃气供热相比,谷电蓄热供热节能63.84%,每年可节约用能成本135万元。今年,常州供电公司将陆续推进10家公共机构高质量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落地,逐渐形成节能增效规模效应。

构建社会节能生态圈,企业参与必不可少。常州供电公司将能效监测服务扩展至企业用户,为客户提供“供电+能效”解决方案,助力常州打造“碳中和”发展典范。

位于常州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新誉集团是一家从事轨道交通、新能源、信息技术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的企业。2020年年初,常州供电公司为新誉集团的智能电表加装了能效监测终端,通过实时监测、分析生产设备能耗数据,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优化生产工序。

常州供电公司派出“能源规划师”调研客户生产运营方式、负荷特性、电费账务管理特点等情况,根据企业的能耗数据及用能特点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用能定制服务,帮助客户提升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

“安装能效监测终端一年多来,我们共节省用能成本200万元。”新誉集团动能保障部部长朱沪佳说,“非常感谢‘能源规划师’的现场指导和服务,让我们企业实现了降耗提效。” 目前,常州地区已有近500家企业安装了能效监测终端。

以网为骨,以电为翼,历经百年风华的常州电力,正以腾飞之姿承载常州在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面向未来,常州供电公司将传承着红色城市基因,立足新发展格局,赋能乡村振兴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试先行,在“十四五”建设新篇章中争先绘出常州电力的曼妙图景,电靓龙城建设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