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小康路·“碳”巡长三角记者手记|为下一代留下点什么
记者手记|彭浩
5月16日,我随直播团队,抵达如东海上风电母港,为第二天的直播做踩点准备。这天的港口风雨交加,气温也只有十三四度。在港口,一位身着荧光工作服的工作人员便大声提醒我们:“离海岸不要太近!不要打伞!”
这位“荧光师傅”叫钱逖之,是如东海上风电母港现场负责人。聊起这风电母港,钱逖之如数家珍、头头是道。
“像这边堆放的风机扇叶,单片长91米、重40吨,用在7兆瓦的风机。”钱逖之向我介绍,“扇叶旋转一圈,可以发电7千瓦时。”
我们此行而来的电动汽车,1度电可以跑3到4公里。7度电,意味着可以跑20多公里。当这样的风机转上十圈,我们这辆车便能够从南通跑回南京。
看着我内心在盘算,钱逖之又继续说:“像这样4兆瓦的机组,一般建在近海,整体成本要2200到3200万元。算上运维、保养,预计20年可以收回成本……”
“等等,需要20年收回成本?”
“没错。赚钱只是第二位的。”钱逖之指了指岸边短短的石坝说,“原来,这里准备建防浪堤。据说是请专家考证过,如果防浪堤建起来,这周边海域的生物几乎要全部灭绝。”
“所以港口建设时,放弃了防浪堤。原来三四年一次的清淤,现在每年都要进行一次。”看了看车窗外的大海,钱逖之接着说,“我们总要为下一代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
看来,严肃的面孔之下,钱逖之应该是那种带有一点理想主义色彩的人,工作之于他,一定有在赚钱之上更重要的东西。
“您孩子多大了?”
“十八岁,马上高考了。”钱逖之本住的脸松开了,略显得意地说,“学的理科。”
“以后让孩子也学这个、来干风电?”
“随便她吧,女孩子嘛。”说到这,钱逖之笑了。
做一件20年后的事情,可以是竖起一座风机,可以是供养一个孩子大学毕业。而在这一刻,一个民族为了下一代更好生活、和一个父亲为了下一代更好生活,在钱逖之身上得到了统一。
好的制度,就是让人们能做成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