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小康路·“碳”巡长三角记者手记|从新媒体编辑到出镜主持人
记者手记|许阳青
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没有理由说“我不行”。
当我们和新华社江苏分社联合举办的“点亮小康路·‘碳’巡长三角”新闻行动确定成行后,同事们一起开了个小会,会上领导要求我出镜主持,听到这个消息,内心首先是拒绝的,理由只有一个:毫无经验,真的很怕会搞砸这么重要的活动。
散会后,不可否认,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中:“我到底行不行???”很庆幸,我坦然地说服了自己,理由也仍然只有一个:我爱我的工作,全媒体时代,上了新闻宣传的船,就没有撤退可言。作为新媒体编辑,更应该直面挑战。
无挑战,不成长。4月19日,我和四名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一起出发,去省内四个直播地点提前踩点,和他们相处了四天时间,我思考最久的一个问题就是,专业记者随机应变的底气,到底来自哪里?
虽然提前写好了策划,做了一定的功课,但现场情况如何,有哪些素材,直播如何部署,我们并不十分清楚。每到一个直播点,除了路程时间,只有半天时间采访和确定直播方案。分社全媒体报道中心主任吴新生雷厉风行,新闻业务水平着实让我感到了赞叹和吃惊。
虽然吴主任此次身兼导演、摄像、剪辑等数职,但我们还是喜欢叫他“吴导,导儿~”。
“导儿,我觉得这里可以抛一个问题。”“不用。”
“导儿,我这样表达可不可以?”“可以。”
一个专业性极强的报道领域,一个陌生的采访环境,如何才能第一时间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我想这是对业务能力的巨大考验。
在与吴导的交流中,我总结出了秘诀,那就是,“要干好新闻工作,脑子好不好使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得用,用起来才能飞速转起来。”
玩笑归玩笑,侧面也说明了新闻工作者身上必须要有一种踏实、勤奋、拼搏的“老黄牛”精神。
带着这样的精神,5月11日,我们的“点亮小康路·‘碳’巡长三角”新闻行动正式开启,第一站,来到了安徽淮南。在直播现场,我第一次真正目睹了高水平专业记者、专业直播的第一现场,也算真正意义上亲身经历了一次大规模新闻行动的台前与幕后。
直播结束,回看直播画面,对自己不是很满意,镜头感和表现力都差很多。但不管怎样,还是想默默给自己鼓个掌。
从新华社记者的身上,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一点:新闻人有情怀,会不顾一切,会赴汤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