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治理 深挖潜力——国网徐州供电公司线损治理专项工作侧记
5月12日,徐州邳州供电公司线损专职李家翔通过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查看到10千伏杜官线同期线损指标已降至2.62%,相比于实施切转负荷、线路改造等技术降损措施之前下降了1.8个百分点,稳定保持在经济运行区间。
线损率是电网企业最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之一,也是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近年来,徐州供电公司围绕“提质增效”工作主线,强化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深挖内在潜力,持续提升管理质效。2020年,该公司分区线损率同比下降0.43个百分点,降幅全省最大;同比减少电量损失1.53亿千瓦时,降幅全省第二,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分区线损率同比下降1.24个百分点,降幅依旧保持全省最大。
找准症结精细分析
5月7日,徐州供电公司配电运检室线损专职李善波通过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配电网运营一体化管控平台”核查到10千伏刘开二线线损率为3%,负荷较重且集中在线路末端。通过系统,他发现邻近的10千伏刘开一线负载率相对较低,可考虑负荷切转的方式来降损,便进行模拟操作,将部分负荷搭接在刘开一线上。切转后,刘开二线线损率由3%下降值2.61%,两条线路总损耗降由2443.94千瓦时降至2200.12千瓦时。
“每条高损的配电线路的情况各不相同,必须根据线路自身问题进行差异化治理。”据该公司发展策划部主任王一清介绍,导致配电线路线损率偏高的原因主要在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管理问题主要包括用户窃电、线变关系错误等,降损空间较大;技术问题主要是设备状况,设备状况不同,产生的线损率也有较大的差别。
要想有效降低高损线路的线损,首先要明确治理方向,知道线路高损的原因是在管理方面还是技术方面。为此,该公司依托企业的数据中台和实景地图,开发了“配电网运营一体化管控平台”,整合调控、设备、营销等业务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实现多源数据的时空融合共享,可计算出配电线路基于设备状况和当前运行数据下的理论线损率。
线路理论线损率反映的是技术问题导致的线损,将其与反映线路实际运行线损的“同期线损率”进行比对,二者的差值即为管理问题导致的线损率。该公司通过双率比对,科学评估每一条配电线路的降损空间,基本实现了“一线一标”。王一清介绍道,“知道了配电线路的问题所在,明确了发力方向,我们就能够针对性的采取管理降损或者是技术降损手段,有效降低线路线损。”
据悉,为使配电网运营一体化管控平台计算出的数据更加准确,避免变电站、开闭所站用电在统计时被误认为是因技术问题导致的电量损失,导致降损工作方向出现偏差,该公司还全面开展了变电站、开闭所装表工作,截至目前共完成了34个站变办公用电、56个开闭所站用电、2400个配电室装表计量工作,进一步厘清了线损统计边界。
“我们利用配电网运营一体化管控平台,在今年年初基本解决了管理问题造成的线损问题,下一阶段,我们将集中全力改善线路设备状况,进一步提升降损工作成效。”王一清说。
技术加持精准定位
5月10日,徐州供电公司营销业务质量管控中心,线损攻坚专项小组正在召开高风险用户监测分析会。“通过分析防窃电智能管家的监测数据,我们已经掌握了多家有窃电嫌疑的用户,现场查处工作中一定要及时跟进。”该小组组长贺中桥说。
缩小核查范围,定位疑似用户,是高质量完成反窃电工作的难点。以往通过分析同期线损系统数据的方法只能定位到有疑似用户的线路,无法精准定位,现场查处时进行大量排查工作往往会“打草惊蛇”,给窃电用户留下恢复窃电装置、破坏现场证据的时间。
为解决此问题,打通窃电查处的“最后一公里”。该公司研发了防窃电智能管家,配合FTU、TTU等配电自动化设备的数据采集功能,采用逐步缩小用户所在线路区域的方法,实现了各类高低压窃电用户的“精准定位”。“现在配电线路自动化程度较以往有较大程度的提升,这也给我们精准定位疑似用户提供了技术支撑。”该公司线损攻坚小组成员刘霄峰说。
在进行疑似窃电用户筛查时,该公司通过“同期线损系统”的10千伏线损计算功能查找出线损率较高、存在疑似用户窃电的线路,再根据配电线路网络拓扑图,结合TTU设备的安装,对线路高损的原因进行分段查找。“我们将安装TTU开关的分支看成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线路段,通过TTU的数据采集传输功能获知一段时间内通过其传输的电量,并将其与同期线损系统内的‘配变电量’即用户使用的电量进行比对,就可以判断出该分支是否存在用户窃电的情况。”刘霄峰介绍道。
在确定存在疑似窃电分支或疑似窃电用户后,就需要“防窃电智能管家”防窃电智能装置登场了。该装置由工作人员安装在疑似窃电用户计量设备的前端,实时采集计算电流电量数据,并通过无线4G公网将数据传送到后台,与用采系统内的电表电量数据进行比对,研判用户的异常用电情况,可准确判断出窃电时间段和窃电电量。
据了解,仅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就利用此方法筛查出窃电用户129户,成功查获广达置业等重大窃电案件,内稽外查挖潜增效经济收益729万元,位居全省前列。
多维优化精益治理
在全面提升线损管理工作质效,全面压减窃电等管理问题带来的线损后,该公司进入了实施技术降损、压减技术问题引起电量损耗的攻坚阶段。
影响电网线损的主要因素包括运行方式、网架结构、无功配置、负载调配等多个方面,涉及的因素多,覆盖面广、整改难度大。为此,该公司以解决不同区域、不同设备突出问题为抓手,先运方后项目,逐步推进技术降损工作。
110千伏阎顺线全长70多公里,该线分别带110千伏顺河变、首羡变,线路负荷较重,仅4月份就出现了23天高损。5月初,该公司通过分析后,将顺河变、首羡变负荷分别切转至110千伏常顺868线和常首866线,改变阎顺865线运行方式,有效降低了该线路损耗。
减少线路线径细等设备状况偏弱、理论线损率高的设备负载,提升主变轻载设备的负载率,持续优化电网运行方式是技术降损工作中成效体现最快的方法。该公司开展了清单式分析,调整了14座变电站运行方式和21条输电线路负载。在优化电网无功配置方面,采取变电站无功就地平衡、建设容性无功电容器、应用配电台区低压无功补偿装置等方法,使设备在最优运行情况下运行。
主配网架结构也是影响线路线损的重要因素。“去年以来,我们持续建强主配网,完成了30项网架加强项目和65条配电线路联络能力建设项目,同时持续缩短中低压供电半径,对线径细的线路进行截面改造,有效降低了线路的线损率。”该公司设备部专职沈兴来说。
同时,该公司针对入住率较低的新建小区,采用调整低压运行方式进行配变经济性轮停,仅2020年就落实了318台配变的经济性停运工作,节省电量277万千瓦时。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拓展‘线损+’工程,在电网规划、业扩报装、设备改造、电网运行方式和无功管理等工作开展过程中统筹考虑降损工作,实现线损管理和专业管理同步提升。”贺中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