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走出来的班长
张建平,18岁时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在原1军1师通信营通信连任班长,中共党员。在老山战场上,作为班长,带领5个班员在作战中机智勇敢,发扬了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先后荣立了二等功、三等功。
1985年,当兵六年的张建平带着厚厚的军功章和奖状从部队光荣返乡,被分配到洪泽供电局岔河变电站任班长。他在变电站一干就是36年,个人无差错操作15000余次,办理各种工作票2000余份,合格率100%,发现重大设备缺陷12次,一般设备缺陷129次。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青春芳华,踏上南疆前线立战功
“那是1984年7月,我们部队奉命前往老山地区执行防御作战任务。”谈起在南疆前线最惊心动魄的参战经历,张建平打开了话匣, 在老山战场上,他作为通信班班长主要负责通信联络以及后勤保障任务。战斗打响后,张建平带领5名通信兵到战场最前线的五个阵地配合作战,前线冲到哪里,他们就把电台架到哪里,每天背着电台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从没有一个人退缩。
“印象最深刻的几次是1984年的12月21日,1985年的115大捷、38大捷、1985年5月211高地争夺战。”战场的日子远比张建平想象的要残酷得多,到处都是呼啸的子弹和飞溅的血肉,上一秒还和你并肩作战的战友,可能下一秒就牺牲在你的面前。
每一次的任务都是张建平自己带队,那个时候虽年轻,面对残酷的战场他也会有紧张和不安,但自始至终他只有一个念头,勇往直前,哪怕牺牲,坚决完成任务。因为长期的生活在潮湿猫耳洞,当时瘦小的张建平腰下长了几个脓包,为不影响正常的战斗任务,他只是做了简单的包扎,就这样坚持了两个月后直至晕倒在前线。
在“3.8”大捷的战斗中,张建平发扬五种革命精神和硬骨头作风,带病坚持战斗,连续工作三个日夜,共计收发传真电报,特急48份,加急10份,为“3.8”大捷的通信保障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授予“三等功”。
在陆军第一师政治部二等功立功受奖证书中主要事迹栏写到:该同志在1984年7月至1985年6月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求战积极性高,临战训练刻苦,成绩显著,上阵地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责任心强,带病坚持完成通信联络任务,特别是在“115”战斗中,保证了通信联络的通畅、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通信保障任务,为部队的胜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被授予“二等功”。
时隔三十多年,张建平坚毅的眼神里还是控制不住地流露出几分自豪之情。
不忘初心,站好变电最后一班岗
“时间真快啊,以前总盼望着能早点退休,现在真的快要退了,还真的是舍不得。”还有3个月张建平就要退休了,也将离开他熟悉的操作班班长岗位,这句简单话语饱含着他对电力事业付出的真心实意。
“我们干变电运行的,遇事要问清楚、弄明白,才能保证安全,大意不得”。张建平先后在35千伏岔河变电站任班长、110千伏洪泽变电站、220千伏朱坝变电站任正值值班员,对于安排的任务总要刨根问底。
1991年7月,洪泽湖地区发生了两次集中性强降雨过程,洪泽湖最高水位达14.06米。张建平所管辖的35千伏岔河变电站是一个低洼变电站,一夜之间,变电站的积水已达膝盖深。张建平立即提出抢修方案,采取在变电站外围堵,站内开沟清淤。他直接跳进水里拿长木板往外面刮水,日夜守护,保证变电站开关不跳闸,让岔河镇的群众不停电。
2007年,洪泽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46岁的张建平没有退缩,而是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信念转岗。从220千伏变电站的“门外汉”到成为一名合格的220千伏变电站正值值班员,他付出了比年轻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
虽然离光荣退休的日子越来越近,但是他没有放松自己,还是一如既往做好本职工作,继续站好最后一班岗,为自己的电力职业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当兵的时候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我可以牺牲生命,如今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我依然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如今的张建平仍然在班长的岗位上身先力行,身上的橄榄绿换国网绿,不变的永远是那一心向党、服务人民的老班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