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电工匠①】往深处挖 向广处干——记第三届“苏电工匠”刘志仁
【开栏的话】近日,国网江苏电力系统评选出第三届“苏电工匠”。刘志仁、祖杰、殷洪海、汤大海、陈艳、俞浩、龚彬、肖文飚、余翔、马龙等10位职工获此表彰。他们,有的潜心钻研匠艺,有的勇攀科研高峰,有的奋力攻坚克难,有的立志传承育人,有的倾情服务客户……每个人都在平凡岗位上践行初心和使命,干出了劳动者的风采、彰显了劳动者的价值、展现了劳动者的作为。为弘扬劳模工匠的可贵精神和优秀品质,激励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见贤思齐,以劳模工匠为榜样,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积极作为、勇于创造,公司推出专栏【苏电工匠】,对国网江苏电力10名第三届“苏电工匠”成长经历进行报道,敬请关注。
刘志仁,现任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二次设备检修技术,从事继电保护专业工作11年。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一级建造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继电保护检测专家,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技术能手、继电保护专家组成员,刘志仁技师创新工作室领衔人。
刘志仁主要负责无锡电网继电保护专业技术工作,入选了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继电保护专家组,主持或参与了技术课题8项,组织建成了全国首座整站二次设备“自主可控”变电站,获得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高度评价。他牵头完成的创新项目《低时延、高可靠有源配电网精准保护技术创新及应用》经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鉴定,核心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多年来,刘志仁作为主创人员取得12项创新成果,先后荣获了中国电力工程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江苏省电工科学技术二等奖,共取得23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EI/国家核心期刊论文5篇,参与1项行业标准及1项团体标准的制订,参编著作2部。
2017年,刘志仁参加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工艺技能竞赛,获得了电气设备继电保护调试方向第一名。2019年,他作为国网无锡供电公司教练,带领团队参加了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继电保护竞赛,获得了团体第一名。
【工匠热词1】往深处挖,向广处干
“往深处挖,寻找知识之“泉”;向广处干,打破专业之‘墙’。”——刘志仁
2020年9月23日晚,随着110千伏招商变2号主变送电成功,无锡招商变成为全省第一批64座二次租赁改造站的首个完成站。勘察、设计、施工高效推进,在6个月内完成了以往需要4年的工作量。
此次改造工程中,刘志仁凭着横跨多专业的知识储备打破专业壁垒,不断优化工程方案,把勘察、设计、施工各环节中的衔接点尽可能压缩,变一项项排队式的串行工作模式为多项交错推进的并行工作模式,创造了无锡电网110千伏变电站二次设备改造的最短工期记录。
【工匠热词2】“薪火为念”
“以薪火为念,以正心传承。”——刘志仁
2019年,刘志仁作为教练,开始带领国网无锡供电公司团队参加省公司继电保护竞赛。然而,首次考试成绩不佳,队员们心生挫败;漫长而紧张的赛程带来的巨大压力,又让不少队员萌生退意。
“无锡公司继电保护专业有着优良的传统,历史上曾七夺省公司以上竞赛第一。”刘志仁找到队员们,拿出了自己积累了十多年的三本笔记本——一本记原理,搞清楚所以然;一本记工作,总结好经验;一本记灵感,创新有方向。“这是我刚入职时,我的师父交给我的办法,虽然朴实笨拙,却是经验相承、学子积累的好办法,现在我也把这三本‘笔记本’交给你们。”队员们翻着厚厚的笔记本,深受触动,决心要跟随前辈步伐,深耕专业。最终,这支团队勇夺比赛团体第一名。通过比赛,团队成员不仅提升了专业技术,更磨练了深耕专业的钻研精神。
【工匠热词3】“使命感”
“要解决二次设备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必须把‘中国芯’用好,这是我们的使命!”——刘志仁
2020年9月15日15时,110千伏招商变开始进行1号主变送电。这是国内首座二次设备全部采用国产芯片的变电站,承担着“自主可控”的实践重任。但因采用国产芯片的设备程序仍不完善,送电过程中,变电站后台机出现了遥测不刷新、监控端出现大片误发信等情况。要不要继续送电,成为横亘在所有人面前的两难选择。
“送!必须送!”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刘志仁当机立断,“要解决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必须把‘中国芯’用好,这是我们的使命!”面对未知难题,在他的带领下,现场工作人员开始逐条对线路进行核对、分析,如抽丝剥茧般一点点找出问题,分析原因,确定解决方案,原本计划在3个小时内完成的送电任务延续到第二天凌晨2时最终完成,为之后的整站投运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