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近零碳”示范样板,“电亮”现代茶园
3月25日,正值一年一度的“明前茶”黄金采收期。笔者来到无锡市锡北镇美丽的斗山村,走进以盛产江南名茶“太湖翠竹”的茶园加工间,映入眼帘的是茶园里辛勤的采茶女,制茶车间里忙碌的工人、轰鸣的机器,一片蒸蒸日上的春收景象。穿梭在茶园田间的,还有非常耀眼的“一抹红”——三新公司党员服务队人员。
据了解,三新公司通过推广电能替代新模式、常规开展用户内线检查、细致做好用电安全宣传,持续电“亮”茶园之路,助力茶园增产、农民增收,确保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有效落地,在斗山村区域内推进碳排放有效降低、碳吸收稳步提高,试点打造“近零碳”示范样板,力争率先实现“碳中和”。
电力护航,拥抱产业新技术
“以前我觉得好茶主要是在加工上,其实从源头上就要做好每一步,这每一步都离不开新技术,而这每一项新技术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斗山白茶园董事长朱一鸣感慨道。作为当地茶叶种植的龙头企业之一,朱一鸣在已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用科技手段为农业赋能升级。
据悉,白茶为茶中珍品,但是也很“娇弱”,对于生长环境要求极高。为确保茶园引进的防霜风扇、物联网喷灌系统、无公害微生物菌剂一体化系统等设备用电无忧,三新公司锡北业务所及时了解用电需求,开辟用电申请绿色通道,增大用电容量,切实做好敷设电缆、安装电表等工作。
在电力助产驱动下,白茶园用电设备容量得到了充分满足,种植面积扩大到300多亩,年产值达800万元,综合带动农户150 户,人均增收1.2万元左右。每到采茶季,本地雇工更是超过百名,轻车熟路的农活,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有钱赚。
绿色低碳,建设美丽新农村
斗山村曾是地区贫困村,农业发展是其主要经济支柱。现如今,在芬芳葱郁的茶果花木之中,“助力乡村振兴”几个大字穿梭于来往行人的眼中。
“打好乡土牌,唱响特色歌”,无论是斗山生态旅游着力推广的茶文化、红色文化,还是斗山各茶园,都与三新公司对于“绿色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采访中,各位茶农、果农非常认可电力作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二次能源,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按斗山村2020年共用电384万千瓦时测算,根据国家环境部门数据,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共计11036吨,减少氮氧化物、硫化物排放共计4943.4吨。斗山村现有茶(果)园570.5亩,全年共计吸收二氧化碳328500吨,预计可以基本吸收当地包括汽车燃油、燃气等所有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以及斗山村所有生物新陈代谢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在该村范围内可基本实现“近零碳”。
乡村振兴,电力先行。在现代农业的道路上,有多少像朱一鸣这些现代农民企业家,依靠电力的护航和赋能,引进新的种植品种与技术,带动周边的农户增产创收,为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更为乡村振兴战略和“双碳”战略的落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