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 开启新征程1】筑就坚强电网 当好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
“十三五”末,南京全社会年用电量达到632.94亿千瓦时,较2015年增长27.82%;调度最高负荷达到1265.30万千瓦,连续五年突破千万千瓦,较2015年增长40.58%……
一座座变电站的拨地而起,一条条大型电缆隧道的顺利投运,南京电网实现了跨长江协调发展、城市东西环网全面贯通,“坚强、绿色、智慧”电网让“强富美高”新南京高质量发展“电力十足”。
坚强电网 为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度”
2020年12月29日,110千伏灵岩主变扩建工程投运,新增主变容量100兆伏安,为“十三五”期间最后一项主网工程建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经济社会发展,电力先行,‘十三五’是南京电网强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年。”据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建设部主任娄海鹏介绍,五年来穿越地下的电缆隧道、翻山越岭的输电线路、科学布局的变电站所,构筑起坚强的电力网架结构,支撑受电能力超700万千瓦。
“十三五”初,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核心区负荷持续增长,电网出现负载较重、电源不足等隐患,无法支撑快速发展用电需求。
宁让电等发展,不让发展等电。
2016年9月,随着220千伏宁海路变电站主变的轰鸣,220千伏宁海路变电站配套线路工程全线投运,标志着南京主城区东西电网互供主通道正式贯通,极大缓解了河西地区用电压力。
2017年6月,220千伏秦滨线工程建成投运,线路电缆全长8.15千米、盾构隧道总长1628米,断面输送容量提升至118万千瓦。作为当时省内最长的电力电缆盾构隧道,秦滨线大幅提升了作为南京城区主要负荷的西环网供电能力。工程投运以来,南京西环网“超级动脉”支撑GDP发展超1.5万亿元。
同样是2017年6月,南京电网人攻克国内截面最大、长度最长的陆地电缆敷设难题,建成投运220千伏秋藤至高旺线路,为南京市重大项目台积电在2018年投产提供了重要电源保障。
2020年,对于每个行业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秉承“防控一着不让,发展一刻不停”的精神,2月14日,全省首批复工的电力主网建设项目--220千伏桥林输变电工程复工建设,南京电网人“抢回”失去的时间,戴着口罩复工复产。6月19日,该工程顺利投运,解决了浦口开发区近1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用电需求,为芯片制造、汽车零部件配套等龙头产业近20余家大型企业提供了有力供电保障。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南京累计建成113项主网工程,投产35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646.80万千伏安、线路长度539.40公里,坚强电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绿色电网 与璀璨金陵和谐发展
绿色发展,和谐共生,“十三五”是国网南京供电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助力电网绿色发展的五年。
2021年1月21日,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南京段)在南京溧水区开工。“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们加速推进特高压工程,将来自四川的清洁能源‘西电东送’,优化能源配置,推动绿色发展。”据娄海鹏介绍,该工程投运后每年将向江苏提供超312亿千瓦时的清洁水电,可使华东地区每年减少发电用煤14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542万吨。
钟灵毓秀紫金山,虎踞龙盘翡翠冠。2021年1月25日,在南京东郊钟山风景区南麓,南京钟山220千伏变电站正紧锣密鼓地实施改造,将户外敞开式高型配电装置改为户内GIS设备,增大供电容量的同时却大幅压减了占地面积。
“十三五”期间,南京全面推行全户内变电站建设,“螺蛳壳里做道场”节省土地资源、降低设备噪声、消除邻避效应,建成全户内变电站26座。220千伏变电站占地面积由最初的10324平方米优化至6867平方米,110千伏变电站占地面积由4095平方米优化至3696平方米。
电网建设牢牢贯彻“两山理念”,将跨山而过的铁塔银线改为盾构电缆隧道。2020年6月6日,随着“开始掘进”的一声令下,一台直径4、5米的盾构机刀盘缓缓转动,220千伏秋藤至山江双回线路工程盾构机正式始发。该工程地处南京珍珠泉风景区内,周边山峰环合,林木葱茏。采取架空线路施工,势必会对自然景观造成影响,采取盾构隧道,工程成本数倍增长,却保护了绿水青山。
“十三五”期间,南京电网先后建成6条盾构隧道,不断提升电缆比重,在建220千伏电缆244.79公里,110千伏电缆195.64公里,分别占在建线路总长度的43%和65%。
绿色发展也促进电网建设提质增效。南京电网创新变电站模块化施工工艺、开展“零”湿作业、采取工厂预制施工材料,像搭积木一样现场拼搭,“零米以上”施工工期缩短至75天,建设效率提升30%。深化开工、转序、预验收“三标”管理,大幅提升安全文明施工水平。刚性执行初设评审,设计收口周期由平均56天缩短至10.5天。
智慧电网 构建能源互联生态圈
机器人员工每天来回巡检着每一台设备的安全,站内设有24小时在线的“贴身医生”……2019年4月26日,随着智能感知元件、无线专网等设施的全面使用,溧水区110千伏南门变电站成为全国首个投运的智能全感知变电站。
智慧电网,助推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是南京电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五年。
顺应能源生产消费革命形势,拥抱能源互联网发展浪潮,智慧电网建设踏上新征程,积极构建“以电为中心、多能互补”的能源互联生态圈。2019年4月,国内首座涵盖变电站、大规模集中式储能、分布式能源站、无线基站等数十种元素的综合能源站在国家级江北新区开工建设,该站储能容量达130兆瓦,是国内在建规模最大的电网侧储能电站。预计节约土地资源40%以上,提升区域综合能效约15%,实现分布式发电就地消纳100%。
该站在国内首创高效率、成套化、一次成型的内置式全感知智能变电站建设模式,深度运用能源互联技术,42类变电设备深度感知原件就近收集运维信息、调控信息,首次在百兆瓦级变电站中应用设备健康状态分析、预防性维护、故障主动预警等智能辅助功能,为多能协同、平台化、共享型的能源站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据国网南京供电公司项目管理中心主任白宇涛介绍,按照“每一座变电站都是综合能源站,每一条输电线都是智慧感知线”的理念,公司依托110千伏桂山变电站开展金牛湖(桂山变)综合能源站建设,编制综合能源站和智慧线路通用设计模块,打造“可评价、可测量、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工程,实现能源互联网战略在公司基建工程中应用落地。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只有保持创新敏感,才能追上时代的潮流;只有不断打破思维定势、更新理念观念,才能不断走在时代前列。“十四五”的序幕已经拉开,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基建”理念,落实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能源互联网落地实践,展现电网建设新作为”的工作要求,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打造更智慧、更环保、更节能、更高效的坚强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