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订制、双向匹配、跟踪培养——连云港供电公司探索人岗匹配新路径 -东台报业网

精准订制、双向匹配、跟踪培养——连云港供电公司探索人岗匹配新路径

来源:电力橙     点击数:353     日期:2021-02-26 15:36:19
2月26日,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召开2020届新员工岗位双选会,通过“双向匹配+按序选岗“的形式,27名新员工均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2020年以来,连云港公司深入分析新员工入职培养培训需求,针对新员工职业角色转变较慢、综合能力素质存在短板及专业实践技能存在盲区等问题,为新员工精准订制培训方案,并建

2月26日,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召开2020届新员工岗位双选会,通过“双向匹配+按序选岗“的形式,27名新员工均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

2020年以来,连云港公司深入分析新员工入职培养培训需求,针对新员工职业角色转变较慢、综合能力素质存在短板及专业实践技能存在盲区等问题,为新员工精准订制培训方案,并建立起“先双向意愿匹配+后按培养期成绩选岗”的选岗模式,赋予各部门用人自主权,给予新员工岗位选择权,更加精准的实现“岗得其人,人适其岗”,构建新员工全生涯培养体系。

精心策划订制精准化培养方案

2020年9月1日,在连云港公司2020届新员工入职见面会上,人资部门发布了新员工培养方案及新员工成长路线图,明确了新员工入职培养期详细计划和考核评价方法。

在新员工培养方案中,培训形式丰富多样,包含了入职培训、现场学习、素质拓展、多专业部门轮岗、八小时外专题培训等多种模式。培训内容覆盖全面,包含了企业概况、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员工纪律、安规知识、专业知识等全维度。秉持“内外结合,双管齐下”原则,该公司合理安排培训师资,既包括企业内部资深专家、技能导师,也包括众多外部讲师。建立注重“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双重培养方式,帮助新员工多方面了解企业,及早融入企业、适应岗位、胜任工作、成熟成才。

该公司2020届新员工宋家康说:“这段轮岗培养期让我受益匪浅,自己对公司各方面都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在能力和心态上都从“校园人”向“企业人”迅速转变。”

该公司在员工队伍建设规划方案中就提出,明确新员工培养途径、拓宽新员工培养渠道是构建新员工职业生涯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营造有利于新员工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适应岗位需要和企业发展的一流员工队伍重要路径。

双向选岗搭建人岗匹配平台

今年1月,新员工轮岗培养期接近尾声,他们面对的问题便是选岗。连云港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伏祥运说:“供电公司是一个囊括电力系统多个专业的综合类企业,涉及数十个不同的岗位,如何设计人岗匹配的最优路径,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

以往新员工选岗方式都是按培养期综合成绩排名自主选择岗位,本质是新员工自身的单向意愿,没有充分考虑到新员工自身特点及专业特长是否适应用人部门岗位要求。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该公司人资部最终确定了“先双向意愿匹配+后按培养期成绩选岗”的新型模式。为了解决用人部门与新员工互相了解程度不高的问题,在岗位双选会正式召开之前,该公司组织了“模拟人才市场”,各用人部门接收新员工投递的简历并定向了解新员工个人特点。双方在深入沟通了解后,填写个人与用人部门意向并在随后召开的岗位双选会上进行现场匹配,匹配成功的岗位与个人进行现场公示,未匹配成功的个人按照轮岗培养期综合成绩排序选择其余岗位,过程公平、公正、公开,极大提高了各用人部门的选择自主权,新员工们的个人特点及专业特长也得到了用人部门充分的了解与应用。


新员工赵曜高兴地说:“我比较擅长无人机操作,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而我心怡的输电部门也急需熟悉无人机操作的员工,经过在模拟人才市场上的双方深入了解,我和部门顺利完成了匹配。”

最终,在2月26日的岗位双选会上,27位新员工均找到适宜的岗位,此种形式得到了各部门及新员工的一致好评。

全程跟踪构建全生涯培养体系

3月1日,岗位双选会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连云港公司2020年度招聘入职的27位新员工在岗位双选会后已全部到各部用人部门报到,正式迈出电力职业生涯第一步。


该公司人资部副主任谢娟说:“虽然新员工们的轮岗培养期已经结束,但是新员工们打好基础、锤炼本领、提升素养最关键的阶段才刚刚开始,我们将抓住新员工入职后‘第一个’十年关键培养期,继续全程跟踪新员工培养,构建全生涯培养体系。”

根据新员工入职培养期计划,各新员工接收部门将会根据新员工专业特长、性格特点,订制个性化培养方案,配备“技能导师+职业导师”,明确培养路线、时间表和培养责任人,并由该公司人资部定期开展评价考核。此外,该公司还建立青年员工培养积分管理制度,量化评价体系。搭建专家与青年员工交流学习平台,流动储备60名核心青年专家人才。鼓励青年员工多渠道成才,督促青年员工积极参与重点工作、竞技比武、团青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并为青年员工搭建“跨单位、跨岗位、跨专业”培养平台,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氛围,促进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才。持续拓宽职业发展路径,根据培养期量化成果为员工“精准画像”,落地“职务、职员、专家”三大通道,充分激发青年员工队伍动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