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镇江供电公司:退 休 职 工 1 6 年 助 困 不 留 名
“马老,您的捐助我已转交给陈珍娣,我刚去医院看望她,她身体恢复不错,还委托我向您谢恩。”3月4日下午,83岁的马勇接到了丹阳市云阳街道凤美新村社区电话。

马勇是国网丹阳市供电公司退休职工,陈珍娣是他在社区的结对帮扶对象。几天前,马勇通过社区得知,陈珍娣因突发脑溢血住院抢救,立即通过微信打去了一笔善款。
许多老同事和朋友都知道,马勇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热电工人。但鲜为人知的是,他16年来从微薄的退休工资中挤出钱,不留名地资助有需要的人,多年来捐款总额达20万元,却从未张扬。甚至连去年老伴去世前,都不知他的点滴善举。
马勇的善举始于2005年。他回忆说,当时,一位做面食生意的朋友,经常把做好的“京江糍”(一种传统面食)送给福利院老人。东西虽不贵重,但对老人们来说,是一份关怀和惦念。在朋友的影响下,马勇走上了助困之路。
“我自己的退休待遇不错,但社会上还有许多生活困难的人,能帮一点是一点。”马勇说,当时,他和老伴每月退休工资加起来有5000元左右,他决定从中挤出一部分来资助他人。
但实际上,马勇的生活条件并不宽裕。“老伴早些年不幸遭遇车祸,脑部受伤,近乎瘫痪,仅每月吃药和请保姆的费用就有3000元。在剩余的生活费中,我瞒着老伴捐出一部分,用来资助福利院的老人、儿童和社区里的孤寡老人。”马勇说,“省吃俭用一些就行,比如一天生活费10元,捐出3元,并没有太大影响。”
2005年8月21日,马勇自费购买了32盒月饼、18斤猪腿肉来到丹阳市福利院,不留姓名捐赠给老人和孩子。自那以后,凡是逢年过节,不顾年事已高的他,都要亲自来捐钱捐物。马勇说,他有一儿一女,也非常支持自己的善举,在丹阳生活的女儿有时还开车和他一起去福利院捐助。
2017年7月起,由于身体状况,马勇不能再亲自奔走福利院了。这年中秋节,他响应社区的号召,与72岁的孤寡老人陈珍娣结对帮扶。自己出门不便,他就采用微信转账的方式,委托社区采购生活用品,送到困难户家中。
在扶贫助困之余,从2011年起,马勇还利用自己多年搜集的资料,在社区、学校、公园、乡村举办各类红色展览,形成了一座流动的“红色讲坛”。
多年来,马勇自掏腰包制作的展板有300余块,制作成本加上交通费用累计超过8万元,对一个退休老人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马勇很满足:“至少有20万人(次)的青少年观摩过红色展览,从中‘知史立志、崇德向善’,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