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供电公司:23万志愿者齐绘文明最美底色
近年来,江苏如东厚植志愿服务土壤,搭建平台,建立队伍,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常态化精准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构建全天候、全领域、全过程的志愿服务体系,让雷锋精神常驻扶海大地。
面向基层打造精品项目
近日,县医保局的志愿者们来到灯塔社区看望留守儿童,还带来了精心挑选的阅读书籍和文具用品。“爸爸妈妈多久没回来了?想不想他们?”志愿者丁琴琴望着身边这群孩子流露出了心底最真切的关怀。他们围坐在一起,看看书,谈谈心,孩子们的脸上也渐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慢慢向这群“知心叔叔阿姨”打开心扉,诉说着自己对于远在异乡奋斗着的父母的深深思念。

近年来,如东坚持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常态化精准设计项目。线上通过“江海志愿”微信公众号和江苏有线文明实践云平台,每周采集群众需求。线下由社区志愿服务站工作人员和网格员入户了解群众需求,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库”,“菜单式”承接服务。县文明办专职副主任李奕涵告诉记者:“如东先后建立了325个志愿服务站点,围绕‘8+N’类,配置了‘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贫帮困’等8类常备志愿服务队伍和27支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文明实践专业志愿服务队,做到‘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志愿者’。”

此外,如东还围绕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问题,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各类普惠性志愿服务项目,打造了“红色细胞工程”“马克思主义青年说”“六微课堂”等宣传品牌,涌现出广场舞公益培训推广、赵家剧院“小舞台”、云平台“一键式”服务、“霜桥晚晴”等一批有影响的志愿服务项目。
围绕需求开展精准服务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曹埠镇上漫社区的赵家剧院内传来阵阵悦耳歌声。这是赵家剧院每年必备的专属“仪式感”——红歌演唱会,也是为“学雷锋纪念日”预热。赵家剧院由曹埠镇冯桥村农民赵亚华创办,自2011年8月创建以来,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在如东和河北省阜平县开设了20余家分院,开展了3000多场义演,惠及两地数十万民众。赵亚华告诉记者,3月份还将安排多场红色志愿服务活动,宣扬红色革命精神。

“志愿服务活动坚持聚焦代表性节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彩,重大节日有高潮’。”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陈建宗介绍,如东采取职能部门和志愿组织领办协办、志愿者广泛参与的方式,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项目。聚焦空巢老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人以及特困群体,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如“陪伴与阅读”项目、“小手拉大手,情暖夕阳红”项目、心旅阳光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助残暖冬公益行”项目等。
向上向善共谱精彩乐章
今年3月5日,是第58个学雷锋纪念日。县文明办、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以此为契机,组织学习推广新修订的《江苏省志愿服务条例》,以法治手段破除制约志愿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向上向善”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明确的法律规范。这也将是推动如东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推进如东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此外,如东还将以“德润扶海 志愿同行”为主题,承办“‘志’敬百年 追梦江海”全市志愿服务接力,并启动如东县首届志愿服务交流展示会,展示宣传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志愿服务组织的凝聚,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如东在全省率先成立了27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建立了800多支“8+N”志愿服务队伍,在全县范围内吸纳了23万多名志愿者,全年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万多场,受益群众150多万人次。人人争做志愿者,人人参与志愿服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如东蔚然成风。
如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蓉蓉表示,如东将持续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打造一批品牌项目,传承雷锋精神,不断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建设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